关键词: 回乡 有感 小学六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的作文,题目为:《读《回乡偶书》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读《回乡偶书》
晚上吃过晚饭,传详自己在看唐诗,我说咱们也一起来煮一回唐诗咋样?传详一听煮诗,立刻来了精神,说:“太棒了!那我们一起煮煮《回乡偶书》吧!”说完,我们一起朗读了一遍这首贺知章写得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对传详说:“先让我们熟悉一下作者和作者的写作背景。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古代的越州永兴就是现在的广东萧山,也就是他是广东萧山人。贺知章小的时候就以文章诗词知名。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中了进士。”
传想问:“妈妈啥是进士啊?”
我说:“进士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的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差不多。”
我说:“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他写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现在存诗19首录入《全唐诗》。知道吗?他的书法也很棒,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到日本的《孝经》草书。而且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喜欢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称‘醉八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脍炙人口描写离乡情感的诗吧!”
我说:“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也没有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诗人陆游曾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
我来细细的给你分析一下:诗的开头两句,他把自己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写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句,“少小”和“老大”对举,极概括又具体地说明了一“离”一“回”在时间上的间隔,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可以想像得出来,他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他对故土的深情。“鬓毛衰”顶承上句,形象地写老大之态。“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对举,倾吐对人生倏忽的慨叹和对故乡依恋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然而“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是这隐含的揣测,为后两句作了铺垫。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从小就离开家乡,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终于回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虽然一生经历了很多事情,客居他地,可是乡音依旧表达对故乡的忠诚。当踏上故乡的道路,这是怎样一种沧桑感,看到了家乡的儿童,他们却把自己这个本属于这片土地的人当作他乡的客人,笑着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这极富生活情趣的场景中,他那百感交集的心情很难一一说清。“相见不相识”是意料中的事;“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问话是意料之外的事,家中后辈孩童不识得这位外来老叟,竟将他当成了远方来访的客人,还笑吟吟地向他问长问短。这对诗人来说,一方面感到这群后辈既天真活泼,又幼稚可爱,同时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十分可悲,若不是自己衰老之极,若不是自己久居在外,恐怕他们一个个争着叫自己“爷爷”或“祖爷爷”呢!所以这后两句依然是为前二句中的“鬓毛衰”作延伸性的注释用的。但出自天真活泼的儿童口里,又是非常自然的问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久客他乡的作者听了,能引起什么感想呢?是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哀,还是久别重逢、叶落归根的喜悦?说不清,但都包含在这句看似平淡的问话中。陌生的儿童,陌生的老人,眼中心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故乡,一个陌生的故乡,应证出时光的流逝,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出来。全诗就这样有问无答,悄然而止,只留下哀婉的余音不绝于耳。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含蓄地写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乡的无限感慨和欣慰。这是一种人生经历吧,没有经历过,很难有体会的。
还有贺知章《回乡偶书》的第二首七绝就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可以看作第一首七绝的续篇,抒发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也写得清新自然,但与第一首相比,就显太平直,太显露了。从这同一作者写同一题材的两首诗中,你能悟出“诗贵含蓄”的道理吗?”。
传详:“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说:“你现在还有点小,不过你读的诗多了,慢慢会领会诗人的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