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活着文学评论

字典 |

2016-05-06 13:50

|

【 liuxue86.com - 评论 】

  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永远的追问,一个属于行而上的问题。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文学评论,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文学评论【一】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着文学评论【二】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身是一个回环。小说在开篇写到:“我听见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结尾又写到:“我听罢老人粗哑而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晚风一样飘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民歌也许是福贵的父辈们唱过的,前后对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回环美,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使福贵这个个体生命的流动成为一种恒久的,具有某种符号性的典型循环。 “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类人的生存状态,它充满苦难和温情。当我们内心的波澜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被打碎时,我们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更加从容、坚定地活着。

  活着文学评论【三】

  余华一贯拒绝用传统的代码去处理生活,试图建构一种背离常规经验的认识方式。作为纯然旁观者,他对丑恶和暴力纤毫毕见,不动声色地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否认了人身上出现美好、高尚的可能性。也许与他五年的医生职业生涯有关,也许与他的体验与偏好有关,余华在揭示人性恶方面的确是深刻而近乎残酷。他的作品中有着泛滥的暴力、习见的死亡、下意识的原始冲动及荒诞的命运,但我们无法不被一片别样的天空深深吸引,那就是余华于1992年发表的《活着》。这篇具有“闪光质地”的作品,以其明确的非自我重复性及对人的精神维度的独特探索,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心灵视界。余华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乃至价值尺度均有明显转向。

  《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他虽无法理解贫困、苦难、死亡的内部规则,却仍持一种坚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视人生,去化解苦痛,去战胜岁月。作品似乎藏着一种恶作剧心态:黑夜中刚看见火光,然后它马上熄灭,再次点燃,又再次熄灭……一次次,让人的心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作家余华用他“不确定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个“真实”得几近残酷的现实人生,即使是“暴力”事件也是娓娓道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强加干预。如富贵的儿子有庆因为为校长的妻子献血过度致死。作品中只有简单的情节交代,却是当时那个年liuxue86.com代的一处真实的社会缩影。一个小孩子,“幸运”地和病人吻合的血型,不管情愿不情愿,“无私”地被超限度地抽走赖以生存的血液,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余华告诉我们,这就是活着!走了的人已经活“过”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富贵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由一阔少终于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佃农,父亲是被活活气死的。比起之后遇到的种种磨难,富贵至少曾经领略过富足生活的美好,作为一个人,他首先是一个自然人,他纵欢纵欲不受各种约束。但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抵触时,他没有逃避。前期的生命之轻与后来的生命之重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他居然也平静地承受了下来。这样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人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去忍受命运强加的一切苦难,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重担?还是去摆脱痛彻心底的绝望?活着本身是否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意义?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评论作文 | 新闻评论 | 时事评论 | 文学评论 | 电影评论

  想了解更多评论网的资讯,请访问: 评论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277399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