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桃花扇读后感合集12篇

字典 |

2023-05-05 11:24

|

推荐访问

桃花扇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对于读后感的写作,其实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具体的心得、感受,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中,让人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如何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更好的记录一篇读后感呢?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桃花扇读后感”的文章建议一读。

桃花扇读后感(篇1)

  千古叹兴亡,化作酒一壶。

  谁记血桃花,空牖独望北。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家仇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读后感(篇2)

  《桃花扇》读后感400字!

  孔尚任和欧阳予倩,谁写的更好?

  从兴亡叙事到抗敌救国,从双双入道到一捧一踩。读罢不同版本的《桃花扇》,我终于在某种程度上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质疑现代文学的文学性。

  从艺术魅力的长久性来看,欧阳当然不敌老孔,然而前者的意义是建立在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基础上的,二者又怎能相提并论。古代诗文是玲珑剔透的,现当代则和zz社会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看你喜欢什么了(当然思想史是一种研究路径,不分古今的)。

  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个版本的桃花扇,都体现了女性寡言。孔本中的香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被物化的玩物色彩(尤其是剧本中的情色描写),欧阳本中则过于突出民族存亡等大道理,反而失去了人物的内面本色。同时,欧阳本中的跳跃性太强,或许是为了适应时局和旧戏改造的需要,具有审美意义的许多复杂片段都删去了。马士英、阮大铖、柳敬亭、苏昆生、左良玉、史可法等人的戏份分大大减少,都失去了他们的复杂本色。

桃花扇读后感(篇3)

  《桃花扇》是中国首部反映南明消亡的历史剧。作者孔尚任说它“皆南朝新事”,又进一步说明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言下之意,即已点明此剧的主旨:借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兴亡,借而抒发情怀。

  在此剧中,作者从俯瞰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南明王朝的社会图景:明末时期,朝纲混乱,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激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明朝消亡,清兵入关,天下尽归他人之手。阮大铖、马士英等人无视国难,狼狈为奸,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拥立福王为弘光帝,建立南明王朝。弘光帝更是偏安一隅,任由阮大铖等操纵朝政,残害忠良。作品所构建的背景贴近历史,并通过阮大铖、弘光帝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充分地暴露出了南明王朝的黑暗与腐朽。他们在作者的笔下是被贬斥的对象,也是祸国殃民的元凶。史可法在剧中是一个爱国良将的形象,同时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民族英雄。他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他的悲剧人生不仅是国破家亡的写照,同时也与阮大铖、弘光帝等猥琐无能、奸诈卑劣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桃花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作者所塑造的李香君、柳敬亭等下层人民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对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大加赞赏,充分展示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我想这才是《桃花扇》的魂所在。

桃花扇读后感(篇4)

  读毕《桃花扇》,掩卷深思。孔尚任著此剧为何,吊明乎?颂清乎?人言纷纷。然吊明抑或颂清,又有多大干系,只觉孔尚任竟与后世曹雪芹形成妙对,四卷《桃花扇》,竟是一部《红楼梦》,一曲《好了歌》。

  其一,人归为空。阮大铖,天启年间投错门,便为东林群矛所指,只能慨叹“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待到马士英用权,一时间大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弘光溃散,权势皆空,落得仙霞岭跌死。奸臣若此,忠臣亦空。史可法孤忠救国,无力回天;左良玉兵谏弘光,志在除奸,却兵败身死;黄得功一生护国,但也因此逼死左良玉,待到弘光末日,救主无能。纷纷扰扰,世间众人,皆如最后一出《馀韵》,公子王孙,落到皂隶下场,金枝玉叶,反为人驱驰,不如渔樵,谈笑空山。

  其二,情归于空。《桃花扇》开头有多热闹,结局就有多凄凉。旧院传歌,秦淮名妓,复社公子,世间再无此盛事。侯方域,李香君,才子佳人,姻缘羡煞旁人,然而,最终依然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张瑶星一喝,“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句话,与其说是归道之人的顿悟,不如说是历尽沧桑劫难之人的沉痛。侯方域,恰似贾宝玉,看破红尘。到头来,一切情,竟不如渔樵淡如水。

  其三,世事一切皆空。这是《桃花扇》的沉痛的最高层次。“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楼枭鸟”。旧日繁华,今时瓦砾,往来时光皆空。

桃花扇读后感(篇5)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所着的一部戏剧,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反映时代,映照兴衰。在先声中出场的古董先生曾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说明了此书反映时代之真实。

  《桃花扇》作为四大名剧之一,除去其书的精彩超艳,在戏剧演绎中的改编创造也是让其能传播如此广泛的原因。观其书与戏的内容,大抵有以下区别:

  第一,两者在排序不同。书中与戏中安排的故事情节排序有所不同。戏曲中的《桃花扇》的开幕便是杨龙友带领侯方域去见李香君的情节,等同于书中第五出访翠与第六出眠香的内容。并且运用插叙的手法,侯方域回忆原来在书中第三出的哄丁拒绝奸臣阮大铖祭祀祖庙的情节,也突显出扇子清香,引出桃花扇。这使戏剧编排简单而流畅,不显拖沓。

  第二,两者在唱词方面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更多的观众。戏剧中省略了大量的文言说词,而是多了许多日常白话文的形式,让观众明白,通俗易懂。

  第三,突出线索。与书中情节有所区别的是,戏剧中十分注重突出线索桃花扇。并且注重线索与情节的联系与结合。如一开始,便作为主角侯方域出场的重要道具,并且借问桃花扇价值,引出第三出的哄丁情节,其次侯方域回乡时,桃花扇作为重要思恋侯方域的信物留在了李香君处,以此引出两人天涯两边的对话。即便在最后,也是通过写李香君不屈于权贵,不愿改嫁,而撞柱留下的血迹而产生的桃花,点睛写出桃花扇的命名缘由。

  《桃花扇》在戏剧中为昆区,乃本源南戏。在观看其戏剧演出时,不时感到有趣动人之处。如在唱词上,语调一波三折,不时能听到粤语之音。让人感到无限韵味。又如在人物塑造上也颇生趣味。如主角侯方域为白脸小生,而奸角阮大铖则是长须,浓重眼妆,让人在目眩的演出场合中,一眼辨清人物,并认清忠奸。

  无论是书中还是在戏剧中,《桃花扇》其完整波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仍然随着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

桃花扇读后感(篇6)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青楼的歌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并与桃花扇为线索,描述了在国难当头的危局下,一对恋人的沧桑岁月。

  时起将军左良玉在手下士兵埋怨粮草不足,左良玉欲驻军南京,儒士们认为此举不适,让左良玉的旧上师之子侯方域起草书信阻止左良玉进军,结果此举被奸臣阮大铖所诬陷,侯方域被迫离乡远走逃难。

  而且阮大铖因捧架有功,被明朝的末代皇帝,弘光皇帝朱由菘赐拜丞相,而阮大铖又怀恨侯方域,于是为了讨好圣上,满足圣上的声色之乐,强征艺人、歌女李香君等为自己献给朕的《燕子笺》歌剧演出。

  最后是两人历尽艰辛,纵与有幸相遇。

  我又要吐槽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根本不值得一读,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泛泛而谈,细节描写更是寥寥无几,语言鼓噪无味,情节突转衔接不紧密……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奸臣马士英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叹说:“残破的江山却像新的图画一般。说什么祭祀先帝殉难一周年,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春日一游罢了!”

  我只想说一句,“哥,你知道皇帝就在你旁边的么?”

  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能写得出来?

  再举一例,

  ……左良玉发怒道:“岂有此理!不用怀疑,定是我儿左梦庚做的此事,他此举会陷我不仁不义。罢了,罢了!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说完,拔剑自刎。袁继咸保住左良玉,左良玉拉住他的手说:

  “临侯,临侯,我负你了!”接着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倒在了椅子上。

  苏昆生大声呼唤:“元帅快快醒来,元帅快快醒来!”

  黄澍焦急地说:“叫不醒,怎么办呢?”

  “估计是中风了,快取辰砂灌下。”

  苏昆生取碗灌左良玉,发现他已经牙关闭紧,灌不进了。众人大哭了起来。

  我又想问一句了,难道自刎之后是靠灌汤来救活的?我倒想问一下,不是自刎了吗?汤水从哪里下喉?

桃花扇读后感(篇7)

  “伤往事。写新词、容愁乡梦乱如丝”。因了《桃花扇》的缘故,又一次梦回那段混乱的时光,竟也生出些许兴亡之叹。

  历史上的明末清初,是一个悲伤的时代。明王朝三百年基业旦夕之间化作尘烟,留下的却是一代人的悲剧,无论是守义而死的扬州史可法,终以“诗人”自终的吴梅村,两朝应试的“侯公子”,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若父不为忠臣,子亦不为孝子”的国姓爷,无一不带着一丝无奈的气氛。多铎大军逼近扬州,南明军队已作土崩瓦解,以弘光至永历,南明一败再败,可直到永历缢死昆明,南明未曾有一日放弃抵抗,江南人民终于是了解了“忘天下”的意味,才会这样坚决的吧。

  孔尚任身处异代,又是在清廷重压只下,自然了解这些往事,才会有道士撕扇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纵然百年之后,犹然使人不胜嘘唏。

  以前文来看,《沉江》标志着南明弘光的最后覆灭,也写尽了忠臣的悲壮。史可法本是死守扬州,城破后为多铎所杀,但孔尚任改成在听闻弘光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投江而死。虽没有史书中壮烈,但联系到居帅多处表现的南明上下“君昏当朝、权奸掌柄,文争于内,武哄内外”的种种,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重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者透过一幕幕早已表达出南明不得不忘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教训。“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当士人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以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练、谁知歌罢剩空筳,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入道》则标志着爱情的幻灭。一开始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宇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竟占去此出大半,除去神州陆沉之悲,更要为侯李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互诉哀情之时,竟有石破惊天概。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明,不固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桃花扇不仅仅只是侯李爱情的哀歌,更是一曲家园兴亡的挽歌。明清异代,山河土崩,孔尚任于风雨飘摇之后,历时十余载创作于寻访,本看历史原则,不虚些胡饰,反而能设身处地,不加曲笔,真实地还原历史,不能不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借离合之遇,写兴亡之感,”其间蕴含的离之悲于国家兴叹,十年之后,犹然震耳发馈,值得我们深思。

  重读《桃花扇》,收获的,却不仅仅是文字的感慨“兴亡千古悠悠事,家园万里忆南朝。孤帆一片天涯影,漫画桃李说景桥。”

桃花扇读后感(篇8)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就是为了这段唱词,才看的古典戏剧。这两天正把《桃花扇》看完,不愧为孔尚任的毕生之作,与《长生殿》比起,《桃花扇》果然更有洋洋气象。全本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但主线只起个串联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南明一段历史里的是是非非借此说了个分明。时穷节乃现,不管是有气节的还是没气节的,在大难当头之际,便把个真实的本性展露的彻底。

  马士英阮大铖此类宵小,虽靠钻营投机,夺得一时光鲜,但其所为竟不如乐工歌妓等屠狗之辈。即使“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二三分”,在满清统治下的孔尚任,对南明的那些事儿不可能知无不言,但那些言外之意,却也让人看得明白。该歌颂的,该谴责的,该唾上一口并踩上一脚的,便一目了然了。

  《长生殿》是貌似历史剧的感情戏,而《桃花扇》则是貌似感情戏的历史剧。而且是承载着传统价值观的沉甸甸的历史剧,史可法面对必死之局的尽忠坚守,柳敬亭、苏昆生在兵荒马乱中的义举。忠和义,是传统文化的两个核心,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甚至是民间传说,几乎全都围绕着忠和义展开,忠对应着文臣武将,义则对应着平头百姓。

  忠义之士,或许会遭毒害,会非善终,但还是会赢得个身前身后名。在朴素的因果报应里,也常常会被设计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桃花扇》也是这样,虽然南明亡了,但那些宵小还是落得个罪有应得的下场,而忠义之士到底还是得了个安宁。

  开头的那段唱词,倒有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意思,虽然《桃花扇》里的唱词更侧重于人世的兴衰,而杨慎的《临江仙》更表现了岁月的沧桑,却同样都有些悲怆的感情。只不过在短短的人生中,眼看着楼起楼塌,回味着转眼繁华,可能感触会更深些吧!

桃花扇读后感(篇9)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桃花扇读后感(篇10)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为妓女,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

  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读后感(篇11)

  初次接触《桃花扇》,看的并非原著,而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戏剧版本。所以看之前,早已在心底作了建设,因为戏剧和原著毕竟会有差别。不过,所幸还好,两者在内容上除了结局有很大的改变,其他倒是没有什么。

  看戏剧版的《桃花扇》,起初我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来看的。早在高中时期就听说过《桃花扇》了,只因种种事情以及个人惰性一直没有碰过,所以总是有种好奇心性的。虽然对于自己第一次接触此书看的竟然是戏剧有些不满,可看到内容后就不那么认为了。曾经我看过老舍先生的《茶馆》,这是一本话剧,我不知道戏剧和话剧究竟有什么差别,可是共性我是看在眼里的。

  戏剧本《桃花扇》在前面内容与孔尚任先生的原著基本一致,只是语言更质朴些,神态动作更细致些,结局大相径庭了些。原著的《桃花扇》结尾是侯朝宗与李香君双宿双栖、子孙美满,而戏剧版则改成了朝宗在新朝再求功名,香君羞愤而死。不得不说两者各有千秋。孔先生的男女主人公志行高洁,从一而终。侯朝宗虽有一时昏聩,但被香君点醒,随后一直坚守本心,忠贞为国,改朝换代后,无心功名利禄。而香君更是一柔情烈女,誓不向恶势力屈服。两人最终在战争结束后,团圆,可谓是合情合理。而欧阳先生的戏剧便不同了,他让侯朝宗心性并不那么坚定不移,虽然对于香君“磐石无转移”,可是最终为了自己的生活求了那虚浮功名。而香君更是刚性裂心,弃扇,血溅当场。这样一改,显然更加戏剧化了些,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让其更有吸引力,毕竟戏剧究竟是戏剧,有起伏才有精彩。自然的,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对于两种艺术,其实我都很喜欢。

  《桃花扇》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因为乱世,所以里面免不了有一些丑恶嘴脸。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攀附权贵、藏污纳垢、诬陷忠良、只图享乐、视他人性命如草芥的阮大铖和马士英,丧尽天良,做尽了坏事。将李香君逼的无路可走,将侯朝宗逼的有家不能回、四处奔波。凡此种种,都叫世人所不齿。不过,里面有一个人我倒是很感兴趣,就是杨文骢。这个人在交往上有点本事,用我们现代的环境,就是黑白通吃。不论是侯朝宗一派还是阮大铖一派,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处事圆滑吧。比起阮大铖、马士英乃至侯朝宗、李香君,我觉得这才是个厉害人物,懂得抚弄人心。说他墙头草随风倒,可是他并不偏向于哪一方,他并不针对香君他们,之所以听从权贵的,也是为势力所迫。然而,究竟他还是有谄媚的嫌疑,可是他还是能够得到香君他们的尊敬,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好像哪一方都不会特意针对他,他就是一个中间人,却是两头都讨好。说不上喜欢这样的人,可是仍旧佩服这个人的社交手段。当然了,说到榜样,大家都会说像李香君这样的人,当是为人的典范,我也是赞同的。做人就该有一个原则,并不能随意改变自己,要坚守本心。

  读《桃花扇》,一方面我感受到的是书中塑造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乱世人心的感慨;另一方面,我体会到的则是艺术的魅力。孔先生塑造人物相当成功,个个形象鲜明,具有特色,于写作方面我收获良多。

  好书自有其千金的价值,学不到什么,只能是自己太不用心。我该庆幸我还能看到些价值。

桃花扇读后感(篇12)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830249.html
延伸阅读
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写作品吗?每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读后感阐述了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小编用心编辑“送给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将让您受益终身。送
2023-05-05
也许以下内容“外婆的道歉信读后感悟”合你需求。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接触到各种需要撰写文档的工作,范文能帮助我们快速写作。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2023-05-05
出国留学网专题“傅雷家书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或许你需要"傅雷家书读后感感悟"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我们都碰到过要制作文档跟使用文档,撰写文章时,模仿范文是一
2023-05-05
你知道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阅读完作品,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自己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出国留学网小编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家》读后感”的相关内容
2023-05-05
出国留学网精选专题推荐:“读后感小草”。读后感小草(篇1)《小草和大树》是一篇使我受益匪浅的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夏洛蒂从小就要强好胜,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她也不愿放弃学习。这使我万分惊
2023-05-05
我认为这本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会很适合你,在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内心与里面的情节产生了许多共鸣。望着桌上的笔,种种情感在心里交织,不禁想要倾诉,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都具有什么特点呢
2023-04-22
桃花心木读后感篇1人生有许多的艰辛,起伏不定,多多少少。不一样的人对人生有不一样的了解,有的觉得是一种命运,有的认为是一种挑选,有的人认为是一种享有。学好人生中的大道理是不可或缺的
2023-03-21
下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骆驼祥子读后感”。阅读就好像是开启新世界的大门的钥匙,当我们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时。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有很多感悟想写下来。欢
2023-04-14
如果我们想要离成功更近一步,读书是最好的方式,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心中感触颇多。以记录阅读过程的方式,提高阅读的认识度。出国留学网编辑用心筛选为大家推出了这篇极具收藏价值的地
2023-04-29
讨论与“哈姆雷特读后感”相关的问题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作品里精彩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写读后感能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借鉴别的作品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哈姆雷特读后
2023-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