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字感受到他们在写作时的思考和心情,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隐含意义,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书中的细节和深层意义,你有掌握写读后感的技巧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京华烟云读后感”作品独特之处,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哦!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篆刻的城,落款在,京华年代青石城外,一路泥泞的山水,一笔凌空挥毫的泪——题记
我寻觅着,寻觅着一个深深征服我的境地;我停驻了,停驻在京都用文学筑成的青青篱墙里。“好的文学如好的女人一样,是埋没不了的,是值得人爱的。”总觉得在这圈青篱之中,姚木兰是一本幽香难掩的《沉思录》,品读之后韵味无穷;曼妮是一首柔美典雅的小词,庄重而不失情趣;莫愁是一篇清丽圆润的散文,透着浅浅淡淡的悲;而暗香呢,是隐隐绵绵的咏梅诗,点缀在寒雨时节。
篱笆围住的,不仅是诗意的人,还有动人的故事。巴尔扎克说:“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
而孔立夫与姚木兰,便是这悲欢离合的戏中最动人的一场。犹记得那年初冬,漠漠轻寒的梅树下,梅如雪,情也如雪。“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是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济世情怀,一样的相知相惜,却奔赴了不一样的人生洪流。而蓦然回首时,斑驳的梅枝还能否开放出往日的清香?
也许在精神领域里,知音者永远相偎相依。仿佛风来疏竹,雁渡寒潭,没有停留的竹声雁影,其实恰是永久的停留。双眼能看到的,终有消失的一天;然而用心去守护的,即使粉骨碎身也不会消逝。我相信,越高尚的心灵,越能体会繁杂世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曼妮这样回答木兰:“我不走,因为这里,就是我全部的世界。”柔弱如水的女子对自己的命运给予了极高的尊严与敬畏,于是她没有强烈的抗衡,也没有过多的哀怨。然而这样的一生是如此朴实而厚重,对一个悲情女子来说,已经足够了。
须知转身难,而坚守更难,更苦。选择了大千世界中小小的一隅,便意味着能有忍受错失风景的定力与精神了。人的高贵源于真正纯洁的思想,源于对珍爱之物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热情。
是的,又怎能不对苍茫烟云那轮皎月满怀景仰与感动?他是隐居于尘世的高人,是云游于四海的诗客,是木兰这位惊世才女的父亲。总觉得“只买清愁不买田”是姚思安未曾言传的生命激情,他以整座王府花园换得了一箱甲骨便是最好的证明。宅院再美,也存放不了一颗因执著而沸腾的心灵。这样的心灵,是清白的良心,是真正纯粹的月亮。“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甲骨对于姚思安,便是这难以割舍的温暖吧。一个纯洁之人,唯有与珍爱之物倾心相对时,才能握紧生命的温度。灵魂在颤抖啊!我看见烈烈火焰吞没了一位不屈的守护者。我看见英雄的心正喷涌出震慑大地的岩浆。我看见他和他的一箱甲骨一起升起在中华大地上。
存在时,也许会漠视;毁灭了,也许才永恒。
下一次仰望月亮,请凝神屏息地致以一个凡人对它应有的敬意。因为那是一颗孤绝的心,一颗傲岸的心,一颗升起在苍茫烟云间永不坠落的心。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一、说说以下的女子
曼妮。曼妮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在洞房花烛夜便失去了她深爱的平亚,她伤心过后从尼姑庵抱养了一个孩子,从此守在曾家。他对平亚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她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她对平亚的感情。她轰走了不怀好意打她主意的安大夫;曾因为阿宣说了句我要活的爸爸而打了阿宣一巴掌;也曾因木兰撮合她和陈原而打了木兰;陈原默默地爱她也丝毫没让她动心。在日本进入北平后,她不愿搬到王府花园,最后,为了自己的贞洁,拿起了斧头狠狠地在自己脖子上一划
她是一个孝顺、懂礼、贤惠的女子,她与世无争,在曾家分家产的时候,她说她啥都不要,她只求永远留在曾家。
在一个人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很同情她,觉得她很不幸、很孤单、无所依靠。所以大家自以为是的给她撮合,以为这样可以给她带来快乐,减少她的悲伤。这些只是大家的想像,其实她除了曾平亚她不会因为任何人心动,因为爱情于她而言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便会觉得在黑夜里走路没有了方向。她是有方向的,而且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的行走着,不被别人打扰。不要以为她没有其他人所谓的幸福,当她坚持这个信仰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
木兰。木兰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从小深受父亲的喜欢和重视,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她琴棋书画样样接通、并懂得医术和甲骨文,是京城里有名的奇女子。
木兰是孝顺、善良的。为了不让爸妈为难,为了曾家名声,她放弃了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替妹妹莫愁嫁到了曾家。然而她是不被孙亚接受的,对于孙亚来说,木兰太过完美,木兰跟父母一样,唠叨,跟她在一起,他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和木兰的婚姻对他还说就是一个凑数的,是父母强迫的。他追求的是自由、爱情。他在曹丽华那里寻找到了自己所要的东西,觉得在那里才是放松的,才存在真正的自我。他为了曹丽华放弃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回到北平。并偷偷和曹丽华在一起,并有了儿子木兰在曾家是委屈的,但她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在曹丽华死后,觉得在曾家实在待不下去了,决定离开,往前迈进一步,去寻找孔立夫携手到老。但为的曹丽华的儿子,为了曾家名声,她还是留在了曾家,和孙亚在外保持夫妻的名分,照顾孩子。
整个电视剧无不体现着她的宽容,她认识曹丽华后还跟她书信来往,并求牛同义放了曹丽华,并让她居住在曾家;她知道是桂姨弄的写了她名字的布娃娃并在上面扎了七七四十九根针,但她不许暗香说出去,最后当作没发生一样,用她的话说,见怪不怪,其怪必败;曾为了救牛素云而低价买出自己的嫁妆
木兰做事也是有原则的,在有人告知她孙亚和曹丽华的一切并给她出主意如何报复曹丽华时,她把那个人赶走了。木兰又是聪明、勇敢的,为了救孔立夫只身一人来到六国饭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王司令写了口令。木兰是一个坚韧、内心强大的人,在她的坚持下,桂姨在她的感召下在临死前向她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孙亚最后浪子回头,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牛素云最后为了忏悔,出家当了尼姑
二、谈谈人生
臭名昭著的牛家人中,京城恶少牛同义被执法人员抓走并在一声枪响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牛似道死在了监狱里;牛太太也被雷电给劈死了;姚家中的每个人最后都找到了自己幸福的归宿,这无不应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谈谈社会环境
那是一个乱世,政府、朝代更替频繁。拿曾家老爷曾伯文的话说,就是经历几届换代,徒有一腔热情而报国无门。木兰幼小的时候也曾在一家人逃难中被人拐走;剧中不起眼的莺莺的一句话倒是让人刮目相看宁可回窑子做窑姐,也不跟日本人睡一张床上。
姚思安在熊熊烈火中喊道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牛家人贪赃枉法、善恶不分、欺辱百姓。曾经出淤泥而不染,跟牛家人划清界限的牛怀义,最后沦为日本人的帮凶、走狗;一生清廉为官的曾老爷是何等难能可贵。为了保护国家文物而牺牲的姚思安又是何等壮烈。
整个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整个剧情对那个特定的时代作了立体地描绘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在朋友的推荐下。
本书以姚木兰为主人公展开叙述,讲述了姚家在逃难时姚木兰失踪,与曾家的人相遇,与曾家结缘后发生的一连串的故事。全文围绕着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虽然只写了几个小家庭,但却全景式展现了人们从旧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转变。
就拿书中的曼娘来说好了,她处在一个旧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脚,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尽量少见面,不能有肢体接触,导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相比之下,木兰就显得自由许多,她不需要裹脚,并且喜欢古玩,京戏,在异性面前可以大方谈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拥有新时代思想的女性。
书中令我感触较深的还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书中姚母因为对木兰的哥哥体仁过于溺爱,而姚父对体仁又过于严厉,在两种极端的教育下,体仁变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银屏搅在了一起。本想着去英国读书,结果途中放弃,留在了香港,将父亲给他读书用的大笔财产全部挥霍了个精光,将父母气了个半死。不过,幸好在木兰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无能,颓废,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许多人将这本书称之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但我觉得《京华烟云》还是要逊色许多,暂且抛开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说。相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恨情仇,《京华烟云》讲述的家族恩怨则显得更为平淡许多。其次,《红楼梦》中主要围绕着贾府从繁荣到衰退的过程,而《京华烟云》讲述的却是整个中国,时代,社会,思想上的变迁,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这点是与《红楼梦》大不相同的。
京华烟云,拨开烟云,探究云雾下真实的旧社会,这,便是全书要向我们诉说的东西。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用了七天时间看完了《京华烟云》,书比电视好看,所以我喜欢看书,书中的人物更立体,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现代的编剧们,经他们修改后的名著们总是失了味道,走了调。
很喜欢看历史,历史总是那么的精彩,或许是因为留下来的都是历史学家们精选下来的史料。最近研究历史偏重于封建社会的家庭组成,在封建社会,女人大都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女主内,男主外。女人操劳于家务与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则更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节假礼仪。封建大家族更像现在的家族式企业,男主人是这个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这个品牌过日子,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这个品牌开展。女主人更像这个家族企业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家人的和睦相处,家族的外在声誉的保持与提升,内在精神的坚持与传承,家人和仆人的素养品德,子孙的教育,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传下来的书籍里面,有很多类似于《曾国藩家属》《颜氏家训》之类的书籍,看来子孙教育都一个家族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时会有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一说,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读红楼梦,元春为这个家庭一直在隐忍,没有自由。迎春太软弱。探春太泼辣,惜春太执拗。妙玉太孤傲。宝钗太圆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较真实,有才气,但是对黛玉一直有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而湘云更为我所欣赏,有才气,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读了京华烟云之后对她们则有更客观一点的认知,红玉好比黛玉,太过聪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总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心理上属于不健全的哪种类型,把红玉和木兰莫愁一比,就很明显的感觉到红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电视剧里木兰成了宝钗,所以电视里莫愁才会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为给人带来太多的心理阴影。太不真实,太过完美,没有了自我。书本上的木兰很好,活泼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书本上莫愁也比电视上的更加让人喜爱,某些方面像是袭人。
看了京华烟云很喜欢木兰,她的人格独立是我最羡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时她不拘泥于世俗,对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她得到满足。木兰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对,但是他们在一起不见的很幸福,木兰会助长立夫的锐气,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兰也不见得会像莫愁那样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牺牲。那么木兰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会像荪亚那样包容木兰。所以爱情不见得就是两个人结合的最好理由。
思维有些跳跃,想起什么写什么,希望这里会成我这个爱胡思乱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鸦之地。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林语堂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个学着,他学贯中西,更主要的是,他总是让人觉得很和蔼,从不会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时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显然是道教学派的忠诚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从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个是姚家,书香门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个是曾家,显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为人处世,遵从礼节,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权贵和利益的代表,虽然也从书上学到了装饰门面的所谓“学术”,但只不过是沽名吊益的一种粉饰和手段而已。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当时属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世事变迁中,无论那家都无法幸免于难,但在面对同样的动荡和不按时,他们的反映和最后的结果却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认为一切都是虚无的,当一切繁华过后,一切都化为虚无,最后他很安静的离开了人士,在世人的严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见未来,最后安然平静的离世。曾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当一切变故发生的时候,他的反映,是对世事的不满和愤恨,最后在悲哀中离开了人世。而牛家,荣华享尽,风头尽显,成了日本人的走过,最后成了人们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鱼肉,让世人耻笑。
虽然对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够深刻,但我的感觉是儒家总喜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告诉你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被称之为出世的哲学,如果要工作,要入世,处处都能感到儒家的影响。而道家总是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他认为天人合一,一切顺其自然,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对一切都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观点,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历来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间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换选择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会不由的选择道家文化,可以关心生活,关心自己。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小时候看过赵雅芝版的《京华烟云》,记得那时候每天晚上早早写完作业,守在电视机旁等着潘越云的歌声响起,“最辉煌时总是最沧桑,最明亮时总是最迷惘”,当时并不是很懂其中的深意,很多的剧情到如今也已淡忘,唯有剧中姚木兰秀丽端庄、清新脱俗的美好形象在心底定格,以至于我接受不了后来任何的新版。近日用短短三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原著,与书中的木兰相逢,打开书时满眼悲欢,合上书时感慨万千。
《京华烟云》被誉为民国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当时也是因为想要翻译《红楼梦》而未成,便仿其结构写了这部长篇小说,因此这部小说中好多的地方都有《红楼梦》的影子。读《红楼梦》时,我有时在想,黛玉清新自然却过于孤傲,宝钗端庄典雅却心机有点重,探春精明能干有时却失了人情味,她们的优点若是集于一身,该是怎样一种完美!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红楼梦》中他最喜欢的是探春,他还说过《浮生六记》里的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他笔下《京华烟云》里,姚木兰不仅有探春的干练,陈芸的灵动,更是汇集了黛玉的才情,宝钗的懂事,湘云的豪爽,可以说是集中了作者对所有美好女子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世间最理想最完美的女子,读罢,我们和作者一起慨叹,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这部小说以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讲述了曾姚两家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悲欢离合,由两个家族的命运刻画了政局动荡战乱频发的那一段历史,全书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贯穿其中,展现出了旧中国的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故事的开始,在南下逃难途中,木兰与家人失散,被人贩拐卖,颠沛流离,后来被曾老爷所搭救,木兰的聪明博学深得曾老爷喜欢,两家人从此来往频繁,带着报恩的意味,木兰顺理成章与曾家结缘,成就了根深蒂固的婚姻。正如书中所说,“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造的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逃难也罢,搭救也罢,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很多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命中注定,不是由自己来选择的,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会奠定日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这样的相聚美好与否,都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人生。
婚前孔立夫的出现,木兰才发现最美好的情感是精神上的高度默契,这种感觉打破了她内心的宁静。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悔约,而是将这份真爱深埋心底,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只对同样喜欢立夫的妹妹莫愁说了一句“你比我有福气。”她用自己内心的缺憾,换来了两家人的满意与太平,也成就了妹妹莫愁的幸福。婚后,她周旋于大家庭之中,持家主事,孝老爱亲,相夫教子,将复杂的家务打理的有条有理,滴水不漏。她对曾家的每个人都特别的好,对曾家老人的孝顺,对曼娘的爱护,对素云的忍让,对暗香的搭救,得到了曾家上上下下的认可。她是一个嫁给谁都会幸福,也会让周围的人因她而幸福的女子,她对爱情的理智,对婚姻的担当,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才女林徽因,她们都能清醒地将爱情与婚姻划开界线,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则是两个家庭的事,周全的考虑胜过一时的冲动。事实证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相对于木兰的活泼自由,莫愁的稳重淡定更适合牵制立夫由此避免祸端。书中木兰与立夫在泰山顶上的一番对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之间心有灵犀,彼此默契,深藏心底的相知,超越了时代,给了我们最美的理想和信念。
木兰被丈夫荪亚称为“妙想夫人”,是因为她经常有着奇思妙想,不拘礼法世俗,在那个旧思想为主的时代里独树一职,能将庸常琐碎的日子过得流光溢彩,充满诗情画意。比如说她想当个男孩子,可以出门会客,可以赶考做官,可以到处游览,可以读各式各样的书;读后感她会吹口哨,能唱京戏,爱看电影,精通甲骨文,收集古董能鉴赏;她懂厨艺,能将淡然无味的饭菜发出奇异的香气,她擅于熬药,懂得中草药的药理和药性;她读书写字会诗文,喜欢绣花,能品茗赏月,能种花养草;她既能在身处豪门中游刃有余,又能在归隐田园时自得其乐;她沉稳智慧,不动声色地化解婚姻危机,从她写给曹丽华的信中不仅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其宽容和大度实在令人折服。小说的结尾在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日子里,她还也不忘伸手去救助那些弱小无依的孩子。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完美的木兰?我想首先是她从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姚思安是天马行空的道家,豁达大度,思想开明,他不让女儿缠足,送女儿们去上学,接受新思想,木兰姐妹的成长环境宽松,她们获得了太多别人难以拥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他所说的“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句话成了木兰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母亲对她们极为严格,教给她们传统女人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烹饪、剪裁等各项技能。所以在她的身上是传统妇德与进步思想的融合,是道家洒脱与儒家忠孝的融合。其次她的形象和性格有着地域的特征。木兰的老家在风景秀丽的江南杭州,她的骨子里具有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温婉多情,浪漫灵动。而她从小生活在北京城,这里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极美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城市与园林完美融合,既有崇高华严的气质又有家居生活的舒适。在北京,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来自于童年时乡土的滋润,来自于故乡的气质会融化在血液中伴随我们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描绘的老北京的古老与典雅,那字里行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让我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
读京华只为木兰。林语堂先生通过木兰向我们传达了顺天应时的道家思想,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教给我们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婚姻,如何对待不可测的世事,夜深人静时细细揣摩让人获益匪浅。小说的结尾与开头呼应,年届不惑的木兰就像小时候一样又行走在逃难的大军之中,也加入了全民族抗日的洪流,她感觉到其雄伟的力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朽。这个结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我们特定的职责,一个民族只要有觉醒的意识,团结的力量,再大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9
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人物;有感天动地的凄美感情;有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有美若天堂的苏杭韵味;有质朴诚挚的人间实感;有千年礼貌的精彩记录;有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有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林语堂先生曾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对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既非维护其完美,亦非揭发其罪恶。只是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构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而已。”可是在我看来,牢牢的紧贴现实,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因为这能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生活,能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能让我们更好的从中吸收一些东西。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
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淳淳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
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当然木兰的婚姻并不是那么的平顺,她的丈夫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那就是他有了婚外情。荪亚与曹丽华厮混在了一齐,这样的侮辱与难堪是任何一个女子都难以理解的吧?可是木兰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理性地选择与曹丽华见面,大度地会见自我的情敌,无畏地去应对丈夫的出轨,勇敢的去捍卫自我的婚姻,她以自我的学识修养、宽容大度和对事情的机智灵活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感情危机;她用她的隐忍与宽容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情敌,掳获了丈夫的心。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容的独特女性。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木兰,她是个有梦想的人,她将完美的心灵寓于世俗的智慧中,在现实与梦想中自由穿梭,在世俗的困境与考验中,坚守内心的洒脱与傲世。这个奇特的女子,她的生命总是闪耀着光芒,她的故事总是打动着人心,她的才情总是绽放着光辉,她的一生总是带着传奇。最终我想说:木兰真不愧为一奇女子也!
《京华烟云》这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映象,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迪与感悟。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所说:“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波涛,然后觉得幽默、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是啊,浮生如梦,忙忙碌碌走过这一生,像做了一场梦一样,那么虚无缥缈,那么可望不可即。所以说世间万物都有其必须之规,善恶、美丑、荣辱、贵贱、死生、祸福,如朝去夕来、梦碎但醒,皆为轮回转换,不可强求,亦难以回避。所以在不幸面前,我们要勇敢承受命运之苦,在宽怀中获得坚韧,在顺应中求得把握,在承受中懂得释然,在困境中找到真理。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0
近来,在电视剧上看到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在被剧终情节吸引的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原著小说一探究竟的冲动。而在看完小说之后,内心也是颇受触动。
《京华烟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这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时期的恩怨纠葛,凸显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
这本书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热情似火的姚木兰,温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华过人的孔立夫,老实稳重的曾经亚,工于心计的牛素云,身世凄惨的银屏,优雅娴静的曼娘……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小说的描述,贴近日常生活,真实宛如人生。让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书籍,而是在品读人生,汲取智慧。
《京华烟云》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兰这个女孩。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活泼洒脱,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聪明多才。她会识甲骨,会京剧,会烹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个好女孩,好妻子,好儿媳,好朋友。曾荪亚和孔立夫这两个优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怀。曾荪亚在外面和曹丽华暧昧,还有了孩子,但她却不计前嫌,让丽华把孩子生下来,并且还帮她抚养孩子。而她对这件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更是让人心悦诚服。当她得知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的情感,她便满怀激情与同情的给曹丽华写信,并劝告她:“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最终她凭借自己的智慧、真诚、豁达和友善感化了曹丽华,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这场情感危机,挽救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读完本书后,对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拘泥于三纲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强调一种自由无为,随性洒脱。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没有让木兰和莫愁裹小脚,让她们上新式学堂,既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也允许他们阅览西方文化。同时还带着木兰四处走动,去收集甲骨……正是这些思想的影响,两个女儿也才有广博的见识,坦荡的胸襟,清新脱俗的气质。木兰也才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称。
读此书确实花费我诸多时间,因为它确实有诸多可取之处。文章并不单纯用文字勾勒出每个人的命运变化,情感纠葛,而且还包含建筑知识,社会风俗,历史变迁,他的描写和《红楼梦》极为相似,两本书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更迭。但平心而论,它的文学价值与《红楼梦》相比,确实稍逊一筹。可于我而言,已足够丰富我的见识,教会我去思考人生,处理感情,并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
《京华烟云》写于1938年,历时一年写完,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无可待,旧无可取。即使这样,林语堂仍尽力宣扬着传统的忠孝观,家庭伦理观,鼓吹仁爱与慈悲,高举爱国奉献的旗帜,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实体现:牛素云虽做尽坏事,却在最后为国捐躯;孔立夫在国力微弱之际,做了自然科学家;木兰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这本书中处处描写世间的爱与温暖,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读完此书一段时间了,如今仍觉回味无穷,哲思不断。此读后感写的略显凌乱,但却确实记录着书中种种触动我的瞬间,那些形象饱满的人物,至今浮现于眼前,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