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5篇

字典 |

2023-05-24 09:39

|

推荐访问

京华烟云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一篇题为“京华烟云读后感”的文章。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不仅可以在智力上得到丰富,还能在灵魂上获得满足。许多人阅读后得到很多启示,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内心感受的理解和整合。笔者完全相信,这篇网页的内容将带给您不少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诚如作者所言,“《京华烟云(纪念珍藏版)》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大师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现代版《红楼梦》,三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一部全景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曼娘的这位深受孔儒“正统”文化教育的女子,一方面她身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特有的古典气质与美德,温顺、服从、不越雷池一步等;另一方面通过她的遭遇也反映出了封建伦理对人天性的压抑、对女子的荼毒与罪恶。

  曼娘在曾家老祖母的安排下,自幼便被许配给了其长孙平亚,两人相互爱慕,心里自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流转。而曼娘因受礼教的影响,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甚至认为“在一个严格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叫男人一抱,那就一生非他莫属了”。两人感情的进一步的升华是在曼娘父亲死后,虽然两人还没有正式订婚,但是平亚却义无反顾的担任起了为岳父守灵的重任,办事利落大方,对曼娘更是疼爱有加,这就更增加了曼娘对平亚的感激和喜欢。其后平亚生病,曼娘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来看望平亚,却又处处受到礼法限制,压抑自己渴望的内心,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来看望亚平的,她觉得那是“要被人笑话、被人看不起的”。她时时谨记礼法,既想照顾平亚,却也要先有正儿八经的理由(名分),她认为自己是来伺候平亚的,对想成为平亚小妾的雪花也觉得是理所当然、报以善意(她该为丈夫纳妾,以便更好照顾他)。

  她是小镇上古朴的女孩,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几千年来沿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拘束女性言行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曼娘只是千千万女性的代表。她对任何事情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适应,她认为人的命运是在冥冥之中就被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她曾经对木兰说“咱们的命都受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这种观念甚至是价值观在曼娘日后的生活或是爱情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曼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些是在曼娘与荪亚结婚婚后才表现出来的。“曼娘信佛是从未婚夫平亚病重,她来探病开始,从即时起,她就做好了舍身救人的准备,而‘舍身’正是佛家的要义”,曼娘到曾家来探病,来到自己栖身的房间时,“一座细瓷的观音像,大概又两尺高,雪白的瓷精致高雅的图形。脸上浮现出仁慈安详的微笑,从容镇定,宁静的心境,绝不为红尘的扰攘繁华所动……曼娘不知不觉走到观音菩萨面前,立在那,以虔诚之心默默祷告。这是女孩子在孤立无援无可奈何之下,来皈依一个大慈大悲的神灵,祈求对隐而未现的神秘,对尚未出现的命运得到玄密的启示”。这些为曼娘日后对观音菩萨的来自心灵的依赖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部分借鉴于青青子衿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云淡风轻——《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林语堂先生最初欲翻译《红楼梦》,后因种种原因未果才决定写该部小说。《京华烟云》充溢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家文化,从容豁达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淳朴与寂静的基调,与当时的国破家亡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和哲学思想,展示了战乱年代下中国社会的文化底蕴。

  《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读者也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不同的风景。本期推文从感情线入手,勾勒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木兰与立夫之间具有浓郁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感情。

  逃难中不幸与父母走散,恰巧被相识的曾家搭救,知书达理,眉清目秀,曾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老祖母一看见她就说:“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

  三公子是喜欢她的,可是她似乎在感情方面并没开窍,面对在曾家最好的玩伴——大公子的未婚妻的时候,她说:“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块儿,曾家的儿子谁我也不愿意嫁……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不喜欢男孩子,谁都不愿意嫁,确实是她当时的真心话。可是能够如此坦率地说这句话,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而已。

  来,就只是一个字、一瞬间的事情了。

  她遇到了他。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竟让她不由自主的脸红了,心怦怦跳了呢?

  他经老师推荐与她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就想起三个月前就已经见过他了,只是为什么她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只是等到妹妹说:“他就是那天打中铜钱的人,你记得吗”的时候,仅仅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也是”呢?

  他在她心里那股模糊的影子,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已有了。

  她再也说不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话了。

  感情上的触动与动心,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这样的一瞬间,谁都无力抗拒。感情的到来如此,婚姻的安排亦是如此。

  曾家来提亲了。

  她是喜欢他的,她的父亲尊重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她自己是否想过拒绝呢?谁知道呢?

  她嫁给了三公子。

  她的父亲很赏识他,她的妹妹也很喜欢他,于是妹妹嫁给他了。

  妹妹嫁给他的时候,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婚前她对妹妹意味深长的“你以后会比我幸福的”这句话妹妹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

  他是她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

  她爽快,具有新潮思想,但并不任性随意,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自己应该恪守的伦理准则,所以她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是毕竟是他让她懂得什么叫做喜欢,是他让她会刻意地去思念一些事情,去关心一些事情,所以她还是会偶尔地想起,想起他们一起登泰山的那个傍晚,读后感.他和她一起看到的西方的云彩,想起他们面对着泰山上秦始皇的无字碑,他沉默许久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和她自己谜一般的回答“石头无情”,想起第二天早上一起看日出时,他站在她身旁,那轻而均匀的呼吸声,想起他还记得他和她之间还有一个要一起去游一次圆明园遗址的约定。

  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就是幸福的,他们一起看泰山的日落日出,他缄默无言地站在秦始皇无字碑前的背影,她欲言又止的略带禅意的答语,这些记忆中的得之不易的刹那和天造地设的机会,她都好好的珍惜着。

  可能,这就是一种喜欢的感觉吧!

  这种喜欢的感觉,会有多深?如果不是因为他锒铛入狱,也许她自己永远也不知道。

  为了救他出狱,她凑齐十二粒珍珠,她为了救他,不顾自己名誉和性命的双重危险,背着所有人,偷偷地要去将军府。

  去将军府前,在监狱里,她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我知道我不应当到这儿来,可是万一你若死……我……”

  她告诉他:“你要知道,我为了救你的性命,付出再多再多,我都愿意。我并没有做什么措施,难道我做错了吗?……你出去之后,带着家眷,也离开北京吧,以后再埋头研究学问。比知道你的安全对我妹妹是多么重要—还有对我…”

  她微微遮住的眼睛在牢狱暗淡的灯光下闪动着,她脸上的表情温柔而又勇敢,而她,却不会告诉他下一步她要去做什么。

  他何尝不懂她的心意,可是……

  虽然最终在她的机智下一切化险为夷,可是当她走进去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而当后来他知道了她去做什么的时候,他无语吟噎,什么也没有问,唯有斟沏一杯酒,对视着她的双眼,缓缓饮尽。

  他和她之间,终究只是一场相识啊!这份心照不宣的相识,从最初的陌生人走向最终的亲人,走进彼此的心扉,刻在彼此的心中。

  亦庆幸这样的一场相识啊!其情融融,其景绵绵,不曾跨越任何伦理上的界限,却又始终把你牵挂在心中,把这份最纯洁的感情呵,纪念在最美好的时光。

  她是姚木兰,他是孔立夫。

  三石三路三世缘,怎惜半生不弃,相思相望亦相亲,天为尔明。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京华烟云》还另外想起《家》。故事的背景都很相似,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来写。有《家》的影子,我想大概是因为其中对于一个丫鬟的描写,其悲剧之处和《家》中的另一个丫鬟有相似。至于这本书,如果说是蛇灰线的话,我觉得还是不恰当的。《京华烟云》总共45回,《红楼梦》有4回,如果说是伏延千里的话,那还真是不够长。我真想一句话说,《京华烟云》读起来不如《红楼梦》有意思。《红楼梦》,怎么讲,不愧是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很高的书。书中又有对对联啊,诗啊,赋啊的精彩描写,连对药材,对各种食物的描写也是各处都有伏笔的。所以,虽然《京华烟云》有可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还是《红楼梦》更有意思的。但是呢,关于后面的本侵华战争,以姚木兰自己家庭为视角的描写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另外,姚木兰也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人物,同样,曼娘,银屏也是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我是由《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京华烟云》的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它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京华烟云》,是一部将磅礴、华丽、完备、经典、真实集于一身的著作。可以说,它不是一部小说,它就是生活,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再现。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些人物是那样的真实、形象,就好像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行行式式的人物。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位的佳作。

  书中穿插的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战争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岌岌可危,社会上动乱不安,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变化,但是,书中从无绝望的笔迹,反而到处都彰示着积极的希望,照射出胜利的光辉。尤其是在书中结尾处,人们喊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口号,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一个民族其雄伟的力量,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亿万的中国人共同在这伟大的史诗时代奋斗生活着。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

  书中的“母爱”很神圣,很伟大,很感人。姚木兰的母亲姚太太的母爱可以说是溺爱,她对儿子体仁的爱有着旧的家庭观念,是纵容的、盲目的,但这并不能否认她对儿子体仁那种深厚的、纯洁的爱,这是只有母爱所拥有的深厚真挚的母爱。姚太太的生命仿佛是为着儿子而活,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只要能看到儿子便心满意足。儿子死后,她的灵魂也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苟延残喘,连话也说不得了。书中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从不放弃。而木兰、莫愁的母爱则是一种理性的母爱。在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时,在国家与家庭的选择中,她们除了一种出于母性本能的爱,即对送儿子的不舍与心疼,她们更多的表现了一种理智、一种理性。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逃难中,木兰收养了几个小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快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这种母爱,由个人升华了民族、国家,母爱的意义得到了升华。母爱是一种天职,我真想不出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的爱!

  在书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塑造了一些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如木兰、莫愁、陈三等。他们作为子女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极尽子女的职责,使得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如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敬养,他再也没有遗憾了,在睡眠中逝世。这些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和德性。

  书中所塑造的木兰、莫愁姐妹俩的性格是“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贤惠、善良、达观,具有女性的气质,但这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尊重自己个性、价值与尊严的,文化修养高的,聪慧的结合着传统与现代气息的女性,并以女性的魅力感染着丈夫,无疑是对丈夫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灵上的一种提升。比如,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凭借自己的聪慧、冷静化解了一场危机。她既没有懦弱的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而是用她的包容大度解决一切,做法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既给丈夫、第三者一个台阶下,又挽留了丈夫的心,挽救了自己的家庭,三人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睿智的举动令我们许多女性都自愧不如、敬佩万分。

  《京华烟云》中,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便是木兰的父亲,姚思安。他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总是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把自己的长辫率先剪下来,以支持这场运动。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京华烟云》中,时刻流露一种道家思想,流露出老庄哲学思想。那是一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书中的道家思想主要通过姚思安这位入世高人体现出来。每一次他与女儿木兰的对话,每一次面对劫难时的淡定自若,经过漫长的独自云游,到后来的蓦然领悟,无不透露出道家的思想。这是一种浮生若梦的彻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

  林语堂的女儿曾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确,这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巨著。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小说里面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读生活。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就是展现于舞台上的话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4883512.html
延伸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百态。读后感一定要说真话,诉真情,这样才让读后感更有意义,如何写出一篇受他人欢迎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最新《
2023-05-24
本站栏目小编带来一篇介绍“大卫不可以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各位读者多多关注我们的更新。阅读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好习惯,最近我读完一个作品,作者的文笔十分威武雄健,文字流畅有力。如果想要
2023-05-24
“瓦尔登湖读后感心得”主题相关内容,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呈送的,每当在比较隆重的场合或者重要的时刻。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难忘时刻,优
2023-05-24
《西厢记》的读后感篇1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
2023-05-24
阅读完一部作品之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它形成一个判断。读后感是将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所获得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史记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24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书中收获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阅读完作品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为了记住这些看过的剧情,我们有必要去写一份读后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
2023-02-20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开拓我们的视野,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下面的“《京华烟云》的读
2023-02-12
读京华烟云有感篇1看电视剧时一直觉得木兰应该和立夫在一起,可看完整部书,自始至终都没觉得立夫是爱木兰的。当然,不可否认木兰对立夫有意。可那有如何,性格相似的人,性情上容易共鸣,也会
2023-03-11
出国留学网内容专辑推荐:“读京华烟云有感”,敬请浏览。读京华烟云有感(篇1)云淡风轻——《京华烟云》读后感2000字:《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
2023-03-09
认真读完鲁迅的《孔乙己》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孔乙己》读后感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
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