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字典 |

2023-07-23 08:01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

  第一次听说辜鸿铭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在那个倾向于崇拜的岁月里,这个学贯中西,精通多国语言,却又极端保守的鸿儒自然是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读他的著作确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时的那份天真与幼稚,对辜鸿铭的认识从平面地仰视到立体地正视,关于对他的一些评价也学会了更客观、辩证地去对待。

  在党课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作者是辜鸿铭。认真拜读完该书,心中泛起点点涟漪,现整理如下:

  首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该书,《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本书,《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风貌,总体上来说,它是伟大的。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它又是不够客观全面的,有许多地方是存在不足与缺漏,甚至是错误的。比如说在维护君主制与纳妾制等这些腐朽的东西方面。辜氏总是极力地为自圆其说,但其说法是有许多牵强之嫌的,对于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偏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书对于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是我们对待历史的应有的态度。联系当时的外部大环境,我们会发现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时,辜鸿铭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也许该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个形象的记忆,如同辜氏那条传奇般的小辫子一样,不过成为他顽固守旧的生动象征罢了,可是我却从中看出了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过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样。尽管他的观点中有许多是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个背景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畅销一时的《中国不高兴》中的许多关于民族狂热主义的不当观点。虽然两者都是对中国不能很客观地去正视,然而我认为这两者还是不能等同起来看待的,因为他们的出版背景与意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推销,尽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后者则更多的是无视中国的实际,盲目地自大,毫不负责地哗众取宠,这种狂热缺乏冷静、科学地思考如果被社会接受,那么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读完本书与联系当下,掩卷沉思,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为今天的成就歌功颂德,甚至以此为资本,鼓吹诸如《中国不高兴》等狂妄之说。

  正视中国,就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科学地剖析当今天下的形势,沉着地应对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次机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们的大国梦想、建立起我们的大同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2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辜鸿铭

  初读这句印在封面上的话,好似发现了灵泉宝玉一样,惊喜之余会心一笑,便开始静心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名作也颇丰,可谓是中华史上最后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了。高中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了解,对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敬佩,过于敬佩便不敢轻易走进,不敢轻易翻开他们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静心安神,虽然很多时候求甚解而不得,读完亦酣畅淋漓

  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有点抽象,我的智商还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仅有一些感想想写下来,也不妄我读它一场。

  “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却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对比中欧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妙处,中国二十多个正统王朝,每一次大一统都是一次长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战。和平的连续性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非常之罕见。再看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因而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这样比较起来,古代中国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欧洲也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呐。

  本书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以反驳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征》。当时的外国人写中国人的特征难免狭隘,不能深入。但通读本书,觉得作者笔下的中国人也不可代表千年来的中国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见,不能代表清末民国时代的中国人。

  书篇上的有句话是对真正中国人特征的概括,闲适,平静,稳重成熟,总觉得这是一种君子特质,是君子之道,可当时的中国虽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贩,乡野村夫不会有这种精神。至少鲁迅先生笔下那为数众多的麻木看客们不会有此种特质。而且本书作者笔下的中国人是良民,顺民,道德之民,良顺二字的近义词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国妇女这块,中国妇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三从四德,勇于奉献我觉得这些妇女,看似“幽闲”,实则悲哀,穿越到现代恐难有立足之地。他对中国妇女的描写,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像为过去的时代作碑文一样。总之时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书中最欣赏的是学汉语需要保持一颗孩童之心,这样你就不仅可以进入天国,而且也能学会汉语。这句话是作者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说的,有点幽默有趣,也颇有道理,现在我们常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看来学语言学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变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国,下可知古今。

  书读的一知半解,也许我还没到这本书的适用年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斗胆胡评大师之作,也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此书,过些日子,脑子好使了定当再拜读一番。

  Lina说,其实对于辜鸿铭老先生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盖爷,就记得某节历史课上,盖爷提到的北京大学的一个依旧留着小辫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是一个相当厉害,又相当有意思的一个人。本来是预备和33一起读这本书来着,无奈内容太过枯燥繁杂,就放弃了,所以,只有33读完并写下这篇读后感悟。原创:愚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3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我国当前社会,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还是社会的教育,都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大学里英语成了必修课,英语学分占的比列也比较重,考四六级更被我们大学生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我们的《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在很多的学校都处于选修课的地位,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选修课都没有。这些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辜老的书对中国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辟,然而,有一些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他赞同忠君思想,他赞同纳妾制,用茶壶和茶杯生动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时代不断进步发展,我们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现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时代的女性不应该像古代女人一样将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4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5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6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7

  中国建国已有将近72周年,在这72年里,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然少不了天灾人祸,但是我们挺过来了,这里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超强台风烟花的登陆,带来了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郑州成了水乡,河南成了泽国。汹汹来袭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现的“荧光绿”和“火焰橙”成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洁的“天使白”身着白色战甲的他们,便成为了中国的超级英雄。他是郑州的一名实习医生,本已脱离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连续六小时高强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为伤员包扎伤口,做心肺复苏,哪怕是膝盖跪烂,体力耗尽,他依然坚守着,白大褂上满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几个人。在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没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着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坚实的护盾,他是于逸飞,疫情来临,他们无所畏惧,洪灾肆虐,他们冲锋在先,向中国的白衣天使致敬,这是无私的奉献。

  暴雨铺天盖地,郑州一小时的降水量,便是150个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个身影被洪水裹挟着冲向前方,周围,立刻就人群冲下了水,救回了妇女,这是国人拧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中国建国以来,这是人们最常见的情景,郑州某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第一时间,七省1800名消防员紧急出动,尤其是那句:“胡辣汤挺住,热干面来了”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总有一群人,有他们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们在,我才们不为风雨,正是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守护着岁月静好,让我们享受温暖的味道,正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之精神,撑起了保护的屏障。

  所谓中国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奥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们的骨子里,就有这么一种奉献的,互助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才有了天下为公,才让中国,赶上时代,超越时代。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8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 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后宫佳丽三千。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 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 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 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9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经革命的炮火与烽烟,建设的热情与执着,改革的激荡与突破,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将永葆青春活力、永远朝气蓬勃。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员只有50多人,仅有10多名全国代表。但是,伟大建党精神为这个年轻的政党赋予了强大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心里始终装着对马克思主义的

  坚定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肩上毅然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脚下铺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之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生命镌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无悔誓言。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畏难、不怕苦、不惧死,为信仰、为人民、为国家,用自己的信仰与信念,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而辉煌、经磨难而奋起的命运转折。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伟大建党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丰富的实践价值,永远是我们党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之所以如此伟大、光荣、正确,就是因为有着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血脉之中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丰厚滋养。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吸收营养、汲取力量,我们要把党的伟大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强体魄于伟大自我革命,开新局于伟大社会革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进军。

  在“变”与“不变”中赓续党的伟大精神9月5日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文章强调,党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从嘉兴红船上“起锚”,让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在百年刻度上交织叠加、多维延展,铺陈出一幅立体清晰、生动饱满的“精神谱系图”。党的伟大精神在求索和追寻中熔铸、在奋斗和牺牲中砥砺、在奉献和担当中淬炼,既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量”,更有永不过时、永不磨灭、永不褪色的“恒量”。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党的伟大精神才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感召力、无尽的创造力,成为我们必须坚守的光辉坐标和精神家园。

  于山河破碎中求独立,“变”的是历史使命,“不变”的是“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主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始终是党的精神谱系中跃动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

  的。面对日寇的铁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杰出代表捐躯卫国家、血肉筑中华。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和依靠人民,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把辽阔的中国大地变成处处是堡垒、时时可杀敌的“汪洋大海”,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伟大抗战精神的主要缔造者。进入新时代,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同的方位呼唤不同的使命,但爱国热情从未“稍减滚烫”。为了实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强国梦,又孕育了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这正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中的结合产物和具体体现。

  于百废待兴中谋幸福,“变”的是主要矛盾,“不变”的是“携手人民辟江山”的为民本色。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上“依靠群众得胜利”的隆隆炮声、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刻画;还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禄、“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孔繁森,“人民”二字,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始终置顶、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实施“两不愁三保障”“四个不摘”“五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过程中,更是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事实证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党永恒不变、永续传承的“制胜法宝”。

  于风云变幻中稳驭舟,“变”的是内外环境,“不变”的是“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成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面对围追堵截的环境,红军战士纵横25000里、翻过600多座崇山峻岭、渡过100多条激流险滩,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注入了伟大长征精神。面对遭受威胁的环境,毛泽东同志掷下豪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志愿军战士以“钢少气多”对战“钢多气少”,在实力悬殊的军事斗争中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写进了抗美援朝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共产党员或“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或“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或“敢医敢言、万山无阻”,打赢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在伟大抗疫精神中留下了斗争的注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都能始终坚持谋定而后动,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艺术,必将依靠伟大斗争,缔造千秋伟业。

  于摸石过河中开新局,“变”的是发展战略,“不变”的是“誓将沙碛变新洲”的奋斗底色。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敢拓前人没垦过的荒,才能开辟新的空间。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让新生的人民政权快速站稳脚跟,党带领人民开足马力抓发展、热火朝天搞建设,钻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庆油田,修通了“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的红旗渠,开垦了“千里沃野变良田”的北大荒,浸透了奋斗足

  迹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应运而生。适逢历史上的重要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产党人敢为人先、敢试敢闯、不断创新,如今开山炮巨响犹在、拓荒牛砥砺前行,特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指引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接续奋斗永无止境。不懈奋斗是党的伟大精神中的基本色调,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中,共产党还将继续发扬奋发图强、不懈奋斗的优良传统,用奋斗绘就光辉篇章。

  天地有正气,浩然塞苍冥。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在于多少“课时研习”,而在于多少“真情沉淀”;不在于多少“高调表态”,而在于多少“刀下见菜”;不在于多少“坐而论道”,而在于多少“起而行之”。只要我们立足岗位、立足实际,常存爱党之心、常怀强党之志、常思为党之责、常行兴党之事,就一定能在新的“赶考”路上风雨无阻向前进、风卷红旗过大关!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0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1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 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 闲人阶层 ,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 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 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 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 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12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虽然“舍小家,为大家”在国外媒体看来有些“蠢笨”,但这样的“蠢笨”,常常使我们热泪盈眶。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正在向世界传递,中国也在向世界展现独有的大国形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中国人的温良是独特的,是朴素的,是动人的,更是不可磨灭的。于危难中勇于挑战,是中国人永远的信条;内心源源不断支撑的力量,是中国人的温良。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029270.html
延伸阅读
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特别为您精选的“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一定能够让您满意,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写读后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精髓,也可以帮助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得到更好
2023-07-22
阅读完作品,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好的读后感应该展现您对书籍的独到见解,这篇“沉默大多数读后感”经编辑认真研究值得安利,我们会逐渐推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沉
2023-07-22
写好一篇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可以谈谈作品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故事线索和人物形象,以便读者能够对整个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触动,
2023-07-22
一个优秀的读后感具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当我们阅读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涌动着无尽的感慨,我们不禁被作品深深地打动。写下个人的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和理解作品。今天,我为大家推荐
2023-07-22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到更多的快乐,每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总能带给我全新的认知。有哪些撰写作品读后感的窍门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了这篇有关“远大前程读后感”的研究报告。远大前程
2023-07-22
出国留学网主题栏目精选:“读后感丑陋中国人”,敬请访问。在阅读作品之后,内心的感动是久久难以平静的。我们要及时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你是不是还在寻找有关读后感的范文呢?相信你应该喜欢
2023-04-05
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尝试写下一篇读后感,这对我们帮助是很大的,读完一本书后,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读后感中,我们应该表达出我们对书籍的深入思考和认识,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读后感体现
2023-04-11
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的文章是关于感动中国人读后感的最佳指南您会从中受益匪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每逢遇到这样好的作品,
2023-05-07
以书为友,品读智慧;以书为友,品读人生,想必大家都听说并阅读过作品这本好书。假设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读
2023-02-18
出国留学网编辑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精神明亮的读后感”的所有重要资料,我们会逐步扩充该领域的知识面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读书对读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后感书名是文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