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读后感(篇1)
近日被一部老电影《廊桥遗梦》深深的迷住了,反复看了三遍。这部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的爱情电影。
故事的情节简单、平淡,讲述了一个女人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故事讲述的是洛琳、迈克姐弟两人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危机。这时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让他们回到了童年生活的乡村。令人意外的是母亲在遗嘱中要求将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也是因为这份遗嘱揭开了母亲的一段过往。
1965年的一天,40多岁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的丈夫子女外出了。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停车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亲自带他去了桥边。罗伯特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弗朗西斯卡以表谢意,镜头细腻的演绎了佛朗西斯卡看到那束花后像个淘气而又可爱的少女般说:那花有毒,花掉到地上两个人一起蹲在地上捡花束时爽朗开怀的笑声纯真、毫不做作,那是发自心底的快乐,是那么动人。
佛朗西丝卡邀请罗伯特到家里喝冰茶。两人互讲自己的婚姻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陪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清寂的乡村生活,而且可以看得出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乏味、无趣。这个乡村小镇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不会担心小孩走丢,人们勤劳朴实,但是这里并不是她从意大利出发时所向往的地方。佛朗西斯卡认为丈夫是一个好父亲,干净、厚道、善良、勤劳等等却没有评价他作为一个丈夫是怎样的,这足以说明,他不是她曾经幻想中的那个完美男人。无论是住的地方,还是陪伴左右的人都跟她少女时的梦相距甚远。这个情节也是为后期故事发展做了一个铺垫吧!
而罗伯特的那句:也许我能理解让佛朗西斯卡的内心产生了悸动跟别样的情愫。丈夫无法理解的心境,竟与一个初次相识的人产生共鸣,此时佛朗西丝卡对于罗伯特的感情应该属于遇到知音的惺惺相惜还夹杂着一丝倾慕。两个人一起做晚餐、吃晚餐是对普通生活场景的一个描述,而两个人默契的干活聊天,还有那发自心底,像孩子般的笑声,让人感觉到温馨美满跟幸福。也从另一个层面表述了,这是两个对的人,却相遇在了错的时间。
佛朗西丝卡是一个善良、单纯、可爱、对浪漫充满幻想的女人,而罗伯特看似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却又善解人意,富有情趣。他的出现给她波澜不惊的生活投进一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爱情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有时候爱上一人需要一生,有时只需一刻钟一个人就可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里然后深深的扎根。
夜幕低垂,有一种感觉在弗朗西斯卡的心里萌动滋生。她将一张邀请他共进晚餐的纸条订在了桥头。
第二天,罗伯特发现了纸条,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在接到他愿意赴约并且邀请她一起去拍照的电话后,佛朗西丝卡把那种溢于言表的激动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女为己悦者容这句话也在她逛商店时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她像一个春心萌动的少女为见喜欢的人慌乱而又期盼。
夜幕降临,共进晚餐后的两个人在轻柔的乐曲中相拥共舞。以后的.两天时间里两人徜徉在属于他们的爱河里,似乎世界上只剩下了他们。然而,很快就到了她丈夫孩子们的归期,彼此陪伴的美好戛然而止,用欢笑开始的不该开始的故事,注定要用眼泪结束。
故事最后那个雨中告别的场景让我不止一次的流泪。不得不夸赞男女主演的高超演技。没有一句台词仅仅用眼神、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就将两个人的不舍、无奈、艰难抉择、压抑的感情演绎得深入人心。
佛朗西丝卡最终选择了家庭与责任,她把那份爱放在了心底,然后用一生的时间怀念。
影片最后算得上圆满,读了母亲的故事姐弟两深受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问题。尊重母亲的遗愿,将骨灰洒在了曼迪逊桥上。那些随风扬洒的骨灰似乎在诉说她一生的眷恋。
这部电影上映后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就是该不该拿道德的标尺来衡量这样的爱情。
我的一个朋友问我:如果你是佛朗西丝卡你会选择爱情还是家庭跟责任?
我回答她:我会选择家庭跟责任,不是因为爱的不深,也不是爱情不重要,而是人生中有许多事,不能进行选择,那就是责任。我是一个母亲,我有义务跟责任爱护家庭跟孩子周全。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2)
看了《廊桥遗梦》的电影,感动之余深感艺术魅力的强大,同时也感慨现实与意愿,生活与梦想,世俗与追求,伦理与艺术的无法对接,无法兼容。
这也许正是给各类艺术家留下用镜头,笔墨,颜料肆意挥洒的空间,让人们有发挥的所在。沉浸到电影的艺术里,就会体察出生活海洋的波涛里,主配角就宛如一只船……也就是女主角说的:“情感的磨砺一旦没有责任便会因之失色……”
我想那责任,伦理,传统便是锚与港湾了!不羁的行者还得服从世俗,回归理性。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因遗憾而美好,情感的震颤,无药可愈的痛。因为有文化基因的积淀,使留白补白都有色彩,依托,不至清冷到寻寻觅觅。这类的挣扎,痛苦,意外是全人类的共鸣,再缀上政治因素和浮躁的提速便是中国特色的悲哀。
还好我善借助艺术的空气,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好地飞翔。把丰富的情感分解成无数碎片,装在各色作品里……因为三原色可调配成千万情感的颜色,不是吗?艺术是什么?是星霞,是云彩,是日月,是彩虹……可视、可感、却不可触及!因为四天的永恒才值得玩味半生。如果四十年呢?百年一瞬,因浓缩而漫长,琐碎则会厌烦。做到平衡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生活磨掉了、锯到了我们很多很多;生活欠我们太多的债。唯有艺术可以为我们补偿。于是我们消费别人,别人消费我们。
在神秘的心灵花园里,有多少不舍再见的永恒!人性复杂不亚于宇宙,绝不是二元三元那么简单。《红楼梦》之所以高于《三国演义》是对人物内心刻画跃升到丰富,不那么高大全,才生动真实感人。曹翁已懂得不可能有人在独自面对喜怒哀乐悲恐惊时,不乱方寸。不能独立打理好‘情到深处任孤独’的情绪……所以艺术家才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生命是不是因为遗憾缺失而溢彩纷呈?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这样的遗憾缺失,痛断肝肠,绝对不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于是,又留给大家去创新颠覆……
感谢仓颉造字使我们得以排遣心事,直抒胸臆。将流动的瞬间能化作永恒美叹的艺术,以至使人性共鸣的轨迹永无休止地重现。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3)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小说《廊桥遗梦》中,向读者讲诉了农夫之妻弗朗西丝卡和中年摄影家罗伯特金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开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出现在自己写作的文本当中,声称一对兄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翻出了一段尘封往事,并且委托他完成这一段故事,那一对兄妹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不过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给这个故事带上了几分现实感。
在故事前期短暂的沉闷过后,进入到故事后期时,我逐渐被他们之间深刻的恋情而感到震撼。故事的情节并不算复杂,已经成家生育的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偶遇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他们的相处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或许对于灵魂契合的人来说,这短暂的时间足以让他们燃烧尽一生当中所有的爱情。面对迟来的爱情,弗朗西斯卡选择了承担之间的家庭责任,而金凯则成全了她的决定,选择离开。
或许这就是他们对爱情最大的成全,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他们控制着自己的欲望,只是为了让对方能够在往后余生里获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平静幸福,只是为了不去毁灭彼此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爱,怎么样的平静伟大让他们能够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在后半生里靠着回忆度过。
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因为弗朗西丝卡是有夫之妇的身份而褪色。婚外恋向来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廊桥遗梦》则以此为切口,表达了对灵魂深处热烈爱恋的赞许以及对一种逝去时代的挽歌,展示了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深度。爱情本身就应该无关身份和地位,我们所谓的文档互怼也只是那些身份经历相近的人之间,更容易彼此吸引,擦出爱情的火花而已。如今我们谴责、否认古代的包办婚姻,无非是因为那样让人失去了自主选择爱情的权利,但是为什么在面对结婚之后发生恋情的人们,我们要立刻话锋一转,认为他们一定要忠于原来的婚姻与家庭呢?正如《紫贝壳》和《浪花》当中讲述了精神高度的一致性对于一段关系的重要意义,《廊桥遗梦》则更加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爱情,即使两个人仅仅在一生当中度过了短短的四天,但他们爱情的深度却绝对不亚于那些长相厮守的人。
伟大的激情和肉麻的温情之间的分限线究竟在哪里,我无法确定。但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对前者的可能性嗤之以鼻,给真挚的深情贴上故作多情的标签。其实一段感情无论在旁观者看来如何荒谬可笑,甚至为世俗所不容,但在当事人心中,那感情是真的,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是即使只有一转身的时间,也要用一辈子去念念不忘,甚至不敢想起,因为每次想起都会掀起心中的惊涛骇浪。
这本小说讲了爱情,却又不只是讲述爱情。借罗伯特金凯之口,作者表达了对组织化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否认,在逐渐走向制度化的社会当中,人们被管理和权力支配,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逐渐变得机械而生硬,当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而存在的时候,一个人内心固有的情感体系,便很难在此找到认同感。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有越来越多敏感的人感到疏离和无助,而作者正是将这种感受投射到了两个人的情感之中,启示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
漫长岁月里,总有什么值得回念。他们的相遇太容易,别离之苦却长得浸透了后半生的沧桑,一转身离开用一辈子都无法忘记。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4)
我读《廊桥遗梦》的时候总是觉得那个结尾有些遗憾,因为两个人明明爱得刻骨铭心,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选择在一起,而一定要分离而抱憾终身呢?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那种对于家庭的责任才是真正的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年轻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在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奋不顾身其实只会给自己带来疲累,就像那夜晚的霓虹灯闪得人眼花缭乱一样。
可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的生活从来都不是戏剧,在戏剧里面的爱情不需要瞻前顾后,那些爱情故事里面的起起伏伏会让我们心动,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好的爱情还是细水长流,所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于是我又想起前些日子看的那篇小说,那个很悲情的故事,本来是以为两个人能够互相救赎,但是实际上男孩子还是由于自己没有办法承受心理上的重担,最后就选择了离去,这也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
我们不能给很多家庭都带来那样的悲剧了。
所以《廊桥遗梦》里的人,即使是心有不甘,但是也要让自己心爱的人回归到原本的生活当中去。弗朗西丝是一个有家室的女子,他们在一起不知不觉都这么长时间了,对于感情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一直都认为选择一个人的终身伴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一旦选择了就不要轻易去更改,一个人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如果明明已经选择了婚姻,却还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这样就非常不负责任。
有很多人批评这本书三观不正,我并不这么认为。的确婚后再想去追求刺激,其实是一种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但是他们懂得去悬崖勒马,懂得在短暂的悸动过后回归到原本的家庭当中,而且一生都把这一次婚外恋作为秘密,作为一份只能回忆的感情。弗朗西丝最终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家庭,履行了一个妻子的家庭责任。
其实我想文中的女主人已经结婚那么多年,有了孩子,他们之间即使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也有温暖的亲情。
珍惜身边那个陪伴你的人,如果他真的是错的人,那么可以重新开始选择,但是别忘了那种默默的陪伴反而是更加浪漫的事情,更加长情的告白。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5)
我的英文水平有限,没有办法阅读原著。这也是我很少会读外国书籍的原因。我担心遇见坏的译文,我担心不能很好的还原作者的意图。会选择看这本书,是鬼使神差的指引,无能为力下,我必须跨过英文原版,从译文读起。
故事很短,令我感动的,不是他们切实在一起过的那激烈的四天,而是未来生命里的守望。有人说,《廊桥遗梦》是颗婚外情的毒草。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定义“毒”这个字的,但起码,我并不觉得它有多坏。这是一个有魔力的字,常常伴随着意料之外,它的迷人,遇见就会知道。
面对他给她的信,面对她给孩子的信,我居然没有哭。我真的为这本书准备了很多眼泪,但却一滴也没留下来。为什么呢?也许,我一直觉得他们很幸福。如果,五十几岁的他,不曾遇见她,那是不是他终身不知道什么是爱?如果,四十几岁的她,不曾遇见他,那是不是她终身不知道什么是回应?然后,他们真正拥有了四天(96个小时)。这四天里,是实打实的两个人,现世中的两个人。最后,告别。但,那不是告别,是永恒。他们有的还不够多吗?他们凄苦吗?我不觉得。有爱,有回应,有温度,有守望,那么还想要什么?谁让他们到底相遇晚了。她为了责任留下,他为了爱她离开,那么还想要什么?
是谁规定,只有在一起才叫幸福?是谁规定,只有双手紧握才叫拥有?是谁规定,只有并肩散步才叫彼此?是谁规定,只有相互依偎才叫夕阳?现世中的不美好,常常因为它存在太多约定俗成的说辞。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下,人,活的小心翼翼。反抗的力量,薄弱到如心跳的声音,只有自己可以听到。我倔强着抗拒,但,我也得不服气的低头。我不怕言辞,但我真的做不到只为自己活着。
所以,我不为他们难过,我也不觉他们悲惨。反而,我倒觉着,他们幸福。因为相遇过,因为记忆着。当他的骨灰洒在她的家园,当她的骨灰洒在廊桥,你说,这世间谁还可以有他们浪漫?
会有人骂我冷血吧?那又有什么所谓,我只是在真实的道出我心罢了。至于这个心,是铁打的,还是雪做的,我有时都搞不清楚,谁还能知道呢?所以,评判还有什么意义吗?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6)
在《廊桥遗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从相逢、相恋到相别的全过程。这是一段婚外恋情,一个被作家用“真实性”、“悲剧性”和“死亡”包装过的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对于婚外恋,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受法律限制和道德舆论的谴责,被视为情感的禁区。婚外恋向来都是非常敏感,十分引人注意的话题,文学作品中正面反映婚外恋的也不多见。沃勒以婚外恋为切入口,展示人们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真可谓视角大胆独特。
沃勒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让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的恋情有悖于读者的道德判断。作者让弗朗西丝卡在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选了后者——责任。并非常谨慎地“给相逢以情爱,给情爱以欲望,给欲望以高潮,给高潮以诗意,给离别以惆怅,给远方以思念,给丈夫以温情,给孩子以母爱,给死亡以诚挚的追悼,给往事以隆重的回忆,给先人的爱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作者非常聪明地只给他们四天的时间相爱,其浪漫而不失优雅,热烈而又洒脱,短暂而又漫长的恋情,非常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对沉闷的婚姻有所不满的人们隐秘的心理追求,同时由于它的力趋保守、伤感和悲剧结局,让观念传统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总之,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婚外恋的隐秘的情感天地,使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越轨和羞耻的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都市人的生命情怀。对于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生命被禁锢在很小的空间里,人们的生活更加程式化,人的真正自我在哪里?信息时代的我们倒底需要的是什么?罗伯特·金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走向自然。他自称是“最后的牛仔”,是一个像豹子一样敏捷、自然、本色、强有力的男人,正因如此,他打动了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也打动了我们。他所选择的方式,亦是我们这些忙碌而无奈的现代人所向往的。
《廊桥遗梦》的确是一部令人激动也让人思考的小说,它包含着某种严肃的含义。由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将思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婚姻状况,想到尽管被舆论和道德谴责但却事实上存在的婚外恋情,是不是不尽完美的婚姻状况下的必然产物呢?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7)
在爱情与责任中,弗朗西斯卡·约翰逊选择了责任,爱上你是必然,离开你是果然,从相遇到相爱短暂的4天,便是一辈子的回忆。
不明白为什么在弗朗西斯卡·约翰逊在丈夫离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勇气去联系罗伯特·金凯德,是因为怕世人的唾骂?不,已经是自由身了;害怕被自己的孩子所不解?不,你没有去和沟通;可能这就是爱而不能便是如此,又或是内心的恐惧让自解不能去承受,一直在拖延。
在去寻找了联系方式的时候,是坚定的,在找到联系方式而不敢成为先开口的人是退却的。
在最后一天,罗伯特·金凯德开车行使离开小镇的最后的一段路,刚刚好弗朗西斯卡·约翰逊与丈夫在后面,可能真的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便是如此,你偏偏害怕什么,就出现什么,还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能就是成年人的崩溃就是如此,无声无息的默默承受这一切。
弗朗西斯卡·约翰逊是幸运的同时又是悲哀的。在结婚生子之后,遇到自己想过一生的人,年代的不同,世俗的眼光,成不了这一段恋情,也有一些人说,明明已结婚生子还和别人乱来,这种是不道德的也注定一生都在回忆中过,是悲哀的。而又是幸运的,有的人在一生中寻觅不到自己的真爱,大家都在将就的过自己的一生,而弗朗西斯卡·约翰逊是在将就的一生中出现的一个光,虽然转眼一瞬,但自己确是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光的温暖存在,还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即使不像罗伯特·金凯德一样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撞击,但是至少是可以包容自己一生的男人。
罗伯特·金凯德一生桀骜不驯的男人,却是在弗朗西斯卡·约翰逊栽了跟头,而后的离开她以后他再也没有和任何一个女人在一起,是因为再也和别的女人提不起来兴趣,是因为爱,是因为自己已经得到过自己一生最需要的东西,足矣,离开她以后再也遇不到和她一样的人,这就是人经常说的很爱很爱一个人分开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同样的心境。
弗朗西斯卡·约翰逊的丈夫是可怜的,可能在对妻子说出“我知道你也有过自己的的梦,很抱歉我没能给你。”之前应是思考了很久,可能他看到笔记本,也有可能知道自己达不到妻子的内心深处。
人的一生不只是爱情,还有亲情与责任,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是自己推脱不了的,她也知道如果她和他走了,自己也是负担,也知道就不能成就他现在的自己,他不只是属于他一个人的,也不能。
廊桥遗梦读后感(篇8)
传说中“凄美的爱情故事”?嗯,别开玩笑了,这个世界上,你牺牲自己的爱恨情仇,去成全别人的人生,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难道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动、让别人舒心、自己却悲情一生?有毛病吧大概是,这绝对是畸形的、软弱的价值观。
再说女主所谓的“家庭责任”,呵呵呵,都不爱了保持一个“形式上的完整”,别为自己禁锢自己的软弱无能找借口,还搞得跟为了孩子和丈夫一样大义凛然,这个世界谁离开谁还不能活了呀?不追求自己想要的还在这里矫情,死了之后骨灰给罗伯特有个毛线用?痛苦一辈子女主就满足了?好像是为了孩子和名义丈夫,但是你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老公和孩子难不成还活不下去了???就是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所谓的家庭责任,其实都是假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只能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无论是父母、孩子、还是婚姻中的另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而不是“亲情绑架”,认为亲情就意味着所有东西都理所应当。如果我有孩子,那么我会告诉他/她要独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也不会为它牺牲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也只活一次,我也有自己的人生,亲情让我们亲密无间,但是这绝对不该是束缚,不该是我牺牲自己、让自己悲情一生的理由;其实很多单亲的孩子有各种问题,不是因为是单亲,而是因为父母之间没有爱,无休止的家庭争吵让孩子内心崩溃了,所以根源不是单亲不单亲,而是有没有爱与被爱;孩子的价值观,都是父母帮助建立的,我相信很多人没有做父母的能力,因为很多人自己价值观和水平都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人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不对的,不是只要形式完整就万事大吉了,而且说白了,孩子得承受能力,远远比世人想象的要强得多,当你把孩子培养得足够有独立的思想时,外界的一切,都真的很难影响到他们了。更何况,现在的社会,从大人到小孩,都没那么矫情了,大家都很社会、很多元化、很独立,真的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了。
无论是做人做事、爱情还是什么,遵从自己内心的Happyending都应该是执着追求,没有必要的、自认为很悲壮的牺牲和将就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