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爱的艺术读后感实用

字典 |

2023-09-15 16:59

|

推荐访问

爱的艺术读后感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作品里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意义,让人读后感到万分舒畅。读后感可以记录下一瞬间的思想和灵感,你是否在苦恼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的“爱的艺术读后感”是栏目小编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希望我们都能不断进步变得更加出色!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理解和实践爱的理论来认识爱的艺术。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

  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与孩子之爱,

  3、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怀、责任感、尊重和理解,它的积极特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很多人认为给予意味着同时失去,但对于爱来说,对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因为爱不是一种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它很美,很不一样,但也许作者的思想太深,无法完全理解。只是对其中的博爱颇有感触。以前总是被个人的爱打动,总是觉得爱两个人很幸福。

  但人们把这种迷恋和疯狂的爱看作是强烈爱的表现,笔者认为这恰恰证明了这些男女曾经是多么的孤独。是呀,我们之前都是认为爱只要找准对象,就可以无限的爱,可以不无需任何技巧。但结果大多是一开始的甜蜜换来的是误会、隔阂,最后只是短暂的欢喜之后的离别。

  这是笔者所说的,我们只是想解决自己的孤独感,这是不长久的。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以博爱为基础。就是要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也就是说,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圣经中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别人如同爱自己。博爱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还应该包对自然的爱,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爱。这也就能理解一些伟大的独行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社会的事业能长期忍受“寂寞”。之前总觉得不可想象,但现在想来是自己太肤浅了。

  他们的爱已超过了为了消灭自身孤独的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种对他人的一种关心,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对消灭与神隔阂的爱,一种对上帝无限虔诚的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2

  《爱的艺术》这本心理书籍,有些东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下面编辑带来的是看完之后的爱的感觉。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爱的艺术中学生读后感1昨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多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在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就能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予。你需要主动付出吗?付出容易吗?其实,很多人都会说,哦!我慷慨大方。

  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主动付出,而只能被动付出,那么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我们最不需要学的就是尊重。在真爱中必须有尊重。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尊重是自上而下的。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形成的样子,并没有如实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爱的艺术》是心理学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这是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书”,很庆幸遇见了它,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那种严肃的说教,也不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老者在讲自己人生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每个听众各取所需即可。

  爱的艺术中学生读后感2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关于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它在于它的自由给予和无条件。无论你在**,无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就会得到母亲的爱。这种爱不仅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而且根本不可能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无法创造,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处于被爱的位置。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将被爱转化为被爱和创造。

  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是那些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有自己的劳动成果,放弃自恋幻想的全力以赴和无所不知,并有谦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基础是他的内在力量,只有这种力量才能使他真正地、创造性地工作。

  ”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3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弗洛姆《爱的艺术》。

  当个性泯灭、社会趋同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当色厉内荏、空虚与寂寥的阵阵寒流经常侵袭我们心灵已成为不真的事实时;我们再来品读这些恰如其分、发人深省的经典论述,或许我们每个现代人都会有深厚的感慨与唏嘘。因为我们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双眼,在经济理性原则的唆使下,我们仿佛变地越发的冷漠。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财富和权势虽然达到了及至,但我们的内心却变地荒芜。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游走于心灵的沙漠,在承受一阵阵的痛苦之后最终走向颓废。于是,我们试图用欲望上的满足去驱散心灵的孤寂,但就当自己沉溺于物欲横流、性欲横流的享受之时,我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却依然如故。

  现代人是痛苦的,在华丽的装饰下遮掩的却是心灵的空白。所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应该奋起、是应该清醒了。如果我们还依旧放纵自我、作践自我,那生命的乐趣也就淡然无存。如果活着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受罪,那我们糟蹋的不但是我们自身,而且是赋予我们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个荒蛮的世界寻找一方心灵的沃土,何其难也!幸好,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辽阔的智慧之眼为我们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于使我们在面对偌大的心灵沙漠之时手足无措。

  “博爱——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矗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

  让我们牢记这份劝世嘱托、记牢这份醒世宣言吧,从今天开始,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当你真正学会了爱的艺术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当你真正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伟大!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用真心去交换一片真情,用爱把这个世界照亮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4

  阅读后也可以称之为阅读笔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爱的艺术读后感3篇,请参考!

  爱的艺术读后感1“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们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们合二为一。人的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它能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独和孤立,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忠诚、正直和本色。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为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这是在《爱的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段落。对我这个不在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其实读起来很晦涩。与其说是课外书,不如说是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书。经常有种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的感觉。

  它是好书推荐中的其中一本书,我也非常承认它的经典和价值,只是我觉得我以后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慢慢领悟和消化其中的内容。

  我觉得其中的内容更像是爱的规则。这本书提到博爱,母爱,**,自爱和深情。其实我觉得这些爱中,其他的都没有那么的复杂,只有爱情,太具有难以掌控性。

  爱情本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结合,可是在现实中往往会涉及两个家庭,很对夫妻的感觉毁于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到现在,我对克服这样的矛盾还是没有太大的信心,虽然我一直尝试用爱去避免,但是还是有几分担心,或许只有爱是不够的。

  恋爱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不制约对方的发展,使对方窒息。

  总之,我觉得不管怎么管理,怎么做,只要两个人幸福,那就是好爱情。

  读了《爱的艺术2》之后,我读了美国作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自爱、神爱。爱在我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

  看着笔者对母爱的分析,我不禁想起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绝对是无私的、宽泛的、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像祝福,永远无条件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

  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自私,他们不是真心相爱。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

  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们却因为“爱”有待学***践。无论什么样的爱,我们都需要努力和无私。正如我们的作者所说,真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和理解等诸多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而是一种对所爱之人的发展和幸福的基极追求,这是建立在人类爱的能力之上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3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克服的方法之一是创造,主动改造自然,实现自我与外接的直接联系;另一种是爱,分享自己的活力,实现自我与人群的联系。创造和爱都是积极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说,爱情是感情的弱者,但过于脆弱和相互依存的爱情可能不会真正健康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在真爱中,我们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不管是你一直接受的爱,还是你根据自己的想想一直给予并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或期间,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更加敏感或麻木不仁。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会不会这样坦诚。

  根据让步假设,现代社会存在着爱的崩溃,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美德标准所不能概括的。如果爱——博爱、母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一个人对鱼或熊掌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放弃哪一个,而是,首先,我是否可以同时占据两者。

  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习惯和特点;这样的特点和变化,最终可能改变社会上的爱情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用不恰当的方式说,也许国际社会会出现“福利恶化”的增长。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在爱的实践中,弗洛姆提到了爱的几个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

  然而,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远低于12000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进化,甚至慢于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生产力呈指数级甚至更快增长之后。不能指望根植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能够在保持原有人性的同时,迅速适应生产力的提高。

  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5

  如果说父母的爱是人们精神和情感幸福的源泉,那么教师的爱是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信任社会、形成健全人格的保证。老师的爱可以让孩子们理解除了血缘关系之外的互助、理解和尊重的爱。很难想象一个人完全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人,也不认真理解他人会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活。

  但老师对学生的爱绝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只有那些有强烈爱心,懂得爱、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才能称得上教师,成为好教师。——爱,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

  对学生的爱是强烈责任感的原动力。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和耐心,都来自于对学生的真挚爱护。只有“爱”才是教育的动力,才是教育的原泉。没有“爱”,即使有更多的动作,也只有两个字“缺乏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学生的真爱是一种强烈而不可抗拒的愿望,是一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学生的愿望。"所以,只要有了爱和责任,我们就会时时把“不误人子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们就会自觉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要我们有爱,我们的眼睛就不再只盯着学生的错误,我们也不会吝惜对学生的赞美,我们会真诚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小小进步鼓掌。只有爱学生才能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师对学生最好的鼓励、期待和奖励。只有爱学生,才会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中放下教师的架子,视学生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隐秘,甚至学会运用他们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语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爱学生使我们能够诚实地对待学生们,检点自己,使自己成为实事求是,自我完善的楷模,而不是装模作样。爱学生使我们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永远是学生。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指出,爱不是简单地遇到和接受,而是需要通过学习、领悟和实践才能获得的。

  他的一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爱的真谛。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6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这也是本书最昂贵的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一个人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摆脱孤独的禁锢,只有真爱才能实现。

  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是所有形式的爱的共同点: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

  在这一章中,弗洛姆还谈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和平,不需要赢得它,不需要为它而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付出努力去交换,而且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本质是:服从是最大的道德,不服从是最大的罪恶,不服从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由我的控制和努力来支配。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可以达到他既是母亲又是父亲的高度。他培养了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从爱的对象来看,弗洛姆把爱分为兄帝之爱(博爱)、母爱、自爱和对上帝的爱。对这几种类型的爱,他都有独到的认识。例如,在讨论自爱时,他分析并区分了自爱和自私。

  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去爱,他必须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他就没有能力去爱。自私不是过分的自爱,而是缺乏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第三章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情及其解体。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爱情成了一笔好买卖,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组合”思想。

  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或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最后一章,是关于爱的实践。当然,弗洛姆自己也强调,爱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经历。不管你是谁,你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但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律己、专

  一、耐心、信仰及锻炼信心和勇气。

  这本书虽然简短,但非常富有启发性,使我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情是保持尊严和个性的结合。

  虽然爱情包含着克服分离感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当双方都是具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时,爱情才能长期滋养彼此的生活。恋爱中的绊脚石大多是由于一方或双方性格不成熟所致。

  以前,我也和很多人有同样的想法,认为爱是遇见对的人,自然学习的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说了一个不同的观点:爱是可以学习的。像**、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可以通过知识和努力来学习,这就是爱的智慧。

  而且,爱绝不应狭隘。好的爱情是会使双方的世界都更加敞亮的,是会使彼此都更会爱人的。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真的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人,我会爱这个世界和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这段话我看了几遍,很有同感。这本书值得再读一遍。我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感受会越来越深刻。

  最后,我想**的话题是:在爱情中,如何平衡“给予”和“接受”之间的关系?

  崂山区东泰小学江雪梅

  20113.2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7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习惯和特点;这种特点和习惯的改变,最终可能改变社会上的爱情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passion)。

  然而,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远低于12000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进化,甚至慢于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生产力呈指数级甚至更快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

  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8

  从零开始学会爱

  ——读弗洛姆《爱的艺术》

  柏拉图说:“爱情就是匮乏。”

  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三毛说:“爱情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莎士比亚说:“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情感也是人类不满足的天性之一。人们的愿望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件事而给出自己的一些或全部想法。

  爱情的心理学解释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激情。

  弗洛姆说:“爱不是一种可以任人纵情享用的、与此人所达到的成熟程度无关的东西,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去发展自己的整个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那么所有爱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如果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如果没有的真正谦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话,那么人们在个人的爱中也就永远得不到成功。”

  我们一直渴望爱,但弗洛姆告诉我们:我们对爱的理解是错误的,错误的理解导致了错误的爱的方式,这导致了我们的爱的失败。我们一直认为,爱仅仅是一种令人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的情网,殊不知,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我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相应的努力。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爱呢?我们需要从头学起。

  首先,改变思想。

  1、 我们应该把爱的问题看做是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而不是被爱的问题;爱的问题是能力的问题,而不是对象的问题。

  其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下,我们很难改变原来的想法,我们整个文化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这使得我们的爱情关系也同样遵循统治着商品和劳力市场的交换模式,它只是受欢迎和拥有性的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并非真正的爱情。

  在传统的婚姻中,门当户对被认为是择偶最重要的标准,即使如今人们寻求“浪漫的爱情”,寻求个人的会导向婚姻的爱情经历,传统的考虑因素仍旧占有重要地位。弗洛姆认为,爱的自由这一新概念将大大增强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的功能。

  对此我有些不同意见。电视里的白马王子与灰姑娘让人很向往,但他们毕竟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只不过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情感荒凉的人们,对爱情的一种“遐想”。由两个世界中走出却完美结合的“巨大差异性情侣”,请问诸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多少?

  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美的爱情也敌不过生活的步步紧逼。这个道理我们应时刻谨记。在我看来,家庭对家庭是和谐婚姻的必要因素。这不是拜金主义,而是现实。两个互不相配的人最终会成为两个世界的对峙:

  生活背景、习惯、圈子、性格。

  因此,我们需要按照弗洛姆所说,把爱情问题看作能力问题,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强调对象,忽视爱情的功能。

  二、我们需要分清“坠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和“身在爱中”(being in love)的区别。

  “坠入情网”是种突如其来的感情奇迹,它之所以发生,往往与性的吸引力以及媾合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直白地说,正是它们促成的,但是这种爱情不可能持久。当熟识代替陌生,厌倦代替亲昵,失望代替愉悦,奇迹就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也许有人说:

  我们爱得多么轰轰烈烈!但在弗洛姆看来,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向往爱情、期待爱情,以无比巨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又以无比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那只是“坠入情网”,而不是“身在爱中”。

  3、 必须认识到,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无关的情感,而只需要涉及身心。

  小时候,我们第一次体会到母亲的爱,但那时,我们的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理需要,这是低级和幼稚的。我们还不会爱,只是感激地、满怀欣喜地对被爱做出响应。当我们第一次给母亲(或父亲)一些东西时,爱的概念从被爱到不被爱,再到有创造力,并随着我们思想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一个不成熟的人认为:“我爱因为我被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一个成熟的人则会说:

  “我被爱因为我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在保持父母形象的同时,以自己的爱的能力来构筑母亲的良知,以自己的理性和判断力来构筑父亲的良知。这是一个从以母亲为中心的依恋到以父亲为中心的依恋的发展过程,最终是二者的融合。

  其次,改变方式,即爱的技巧。

  1、 合伙人不等于合伙人。两者之间适当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和必要的。只要处理得当,就能促进爱情。

  正像上文提到的那样,我们的性格是跟交换与接受、交易与消费等市场行为相适应的。一切东西——精神和物质——都成了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我们的爱情也完全符合我们的性格——它体现的是“团队思想”。

  一对夫妻如果能够无摩擦地相互配合,那么他们就会被奉为最理想的形式,但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夫妻二人终其一生都是陌生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像涂了油一样润滑,但他们之间绝不会达到“心与心的关系”。他们总是彬彬有礼,互相迎合,皆大欢喜。

  何谓婚姻?我们要找的是一个能互相帮助的人,而不是一个伙伴。如果两个人之是彬彬有礼,互相迎合,怎么能走进对方的心里呢?

  而不能了解对方,又如何能与对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所以,遇到冲突和矛盾时,不妨采用科学的“吵架”方式,借此机会了解对方——尽量冷静、不急着澄清、理清彼此的需求、不拿对方的“缺陷”做文章、旧事不究、不“恨屋及乌”。

  二、试着给予,而不是索取。

  放弃不是放弃、被剥夺或做出牺牲,而是潜能的最高表现。通过“给予”,我们才能体会自己的力量、富足和能力。它比“索取”更能让我愉悦,不是因为这是一种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有我们生命力的表达。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给予”最重要的领域并非物质领域,而在于特殊的人文领域。我们可以给别人我们的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甚至悲伤,我们可以给别人一切有活力的东西。在给予中,我们丰富了他人,同时,我们接受了对方的东西,双方的生活意识都得到了提高。

  三、同时修炼对他人的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弗洛姆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就没有爱。

  例如母爱,就完全体现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对于一个不喂养、不洗澡、不关心孩子健康的母亲,我们怀疑她是否爱孩子。作为一个非常关心孩子、每天照顾孩子的母亲,我们会被她对孩子的爱所感动。

  责任感是女性在择偶时经常提出的一种要求。我们不能把责任理解为义务,因为它是完全自愿的行为,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的东西。书中也清楚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所表达或未表达的需要的回应。

  “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尊重是制约责任的重要因素,因为一旦没有尊重,责任很容易成为支配和占有。是的,我们需要对他人“负责”,但这不等于要他成为我的样子,以便于我们利用。每个人都有权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意志。尊重是看到对方独特的个性,不是要改变他,而是要支持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一点是了解。就如同尊重是责任的制约,了解则是尊重的前提。想要尊重对方,那么就必须首先了解对方,即超越自己的关注点,从对方的立场出发。

  如果没有理解的指引,关心和责任就会是盲目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感受和对方需要什么。

  可见,想要去科学地爱一个人,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这四方面的修炼缺一不可。

  其实,以上所有细节都在纸上,只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一些体会和理解。如果我想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解释我对这本书的肤浅理解,那么我想说,爱是对生命的救赎。

  如果没有爱情,世界将会怎样?生命会不会枯萎,人心会不会荒芜成沙漠?当我们咬牙切齿接受生活给我们的一切时,我们总是渴望一种新的、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会给我们疲惫的生活带来彻底的救赎。

  生活本身就太残酷了,掺杂着太多的算计、阴谋、斗争、灾难的日子,就像一杯毒药,慢慢侵蚀着对生活的渴望。在浩瀚的苦难海洋里,除了真爱,人们还能依靠什么?

  但可悲的是,一方面,我们深深地渴望爱情,另一方面,我们几乎珍视一切:成功、金钱、名望和权力胜过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些事情上,却很少去学习热爱这门艺术。

  虽然弗洛姆的理论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他把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置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之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如何去爱。通过世俗智慧的网络,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视角去享受超越网孔的世界,了解真正的爱,并付诸实践,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灵魂的成长和蜕变。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9

  (一)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们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克服的方法之一是创造,主动改造自然,实现自我与外接的直接联系;另一种是爱,分享自己的活力,实现自我与人群的联系。创造和爱都是积极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说,爱情是感情的弱者,但过于脆弱和相互依存的爱情可能不会真正健康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不管是你一直接受的爱,还是你根据自己的想想一直给予并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还讨论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培养爱。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情的崩溃。他的主要论点是,现代社会的组织导致了现代人与自身、与他认、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我同意工业革命以后,“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人们的崇拜;但我不确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现代社会的到来导致了爱的解体。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或期间,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更加敏感或麻木不仁。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会不会这样坦诚。

  根据让步假设,现代社会存在着爱的崩溃,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美德标准所不能概括的。如果爱——博爱、母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一个人对鱼或熊掌的第一反应不是,我应该放弃哪一个,而是,首先,我是否可以同时占据两者。

  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许多人的习惯和特点;这种特点和习惯的改变,最终可能改变社会上的爱情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用不恰当的话来说,也许国际社会会出现“福利恶化”的增长。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在爱的实践中,弗洛姆提到了爱的几个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

  然而,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远低于12000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进化,甚至慢于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在生产力呈指数级甚至更快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

  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二)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内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非常具有创造性,可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当我读这本像短篇小说一样的小书时,我收获了很多。我对弗洛姆和他的理论有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的收获。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没有通过爱实现新的结合是羞耻的根源,也是内疚和恐惧的根源。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

  正如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一样,心理学的最终结论是爱。"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对弗洛伊德有一些反对意见:“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是,他认为爱只是性本能的表达和升华,没有意识到性需求是人们对爱的渴望及其与人的结合的一种表达。

  "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

  但是性风俗在这五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是在中产阶层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惊骇。“温柔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友爱的直接表现,无论是以生理形式的爱还是以非生理形式的爱。在现代思想中,斯宾诺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了同样的原则。

  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焦点已经从正确的信仰转移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马克思也提出了这一原则,这体现在他所说的哲学家只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论逻辑使他发现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即更深刻地体验自己的过程。

  “弗洛伊德对这种宗教形式的批评是绝对正确的。缺点只在于弗洛伊德没有看到单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这一核心导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完整精神。

  ""弗洛伊德对爱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纪物质主义意义上的男权主义,而沙利文的定义是来自于二十世纪被异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发现从生理的范畴转换到生存的范畴中去,并进一步发展他的理论",最后这方面还是不太懂。

  不过有时他的分析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人从同母亲的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如果人不是这么发展就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

  书中对神爱的阐述也显得有点太多了。最后在"爱的实践"这一部分,弗洛姆讲到如何去爱。就像古训所强调的一样,他也强调了专心这一要素。

  他说:"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意义,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

  在书的最后,弗洛姆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这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这本小书确实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可是对于我,还不止如此。我还在自己的书群里跟大家分享了这本书的一些精彩理论,这种尝试把大家都集中起来,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对大家共同的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最让我高兴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 篇10

  附《爱的艺术》中的经典名句:

  1.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之中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当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2。在一个商业化占主导地位、物质成功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人们之间的爱和关心遵循与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相同的行动手册原则,这一点是没有理由感到惊讶的。

  三。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迷恋和疯狂的爱看作是强烈爱的表现,但事实上这恰恰证明了这些男女在过去时多么的孤独。

  4.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者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亦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有意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一方面,人们渴望爱情,另一方面,他们把成就、地位、名望和权力等东西放在爱情之上。

  6.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灭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因此对于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7.人们是多么需要个性!

  8.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

  守财奴害怕失去,无论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上看,他是一个贫穷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人是富有的。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

  9.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整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的进行……不仅同一性可以减轻恐惧,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10个。在每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客体合为一体,人的再创造过程与世界是一致的。

  11.同共生有机体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保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自己的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12.美德和控制自己是一回事。——斯宾诺莎

  13.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14.“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

  15.应该把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17岁。除了给予,爱的要素还有: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

  18.德尔菲那句箴言“认识自己”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

  19岁。如果你们不能真正理解对方,你们就不能互相尊重。

  20岁。正如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一样,心理学的最终结论是爱。

  21.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但父亲并没有反映出任何一种自然起源,而是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另一个极端:思想世界、法律世界、秩序世界和人类创造的纪律世界。

  22岁。爱不是同一个人的关心,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

  23.训练:纪律,集中,耐心,极大的兴趣。

  24.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

  25岁。爱一个人就是先从自己身上出来,不指望得到回报。我相信我的爱一定会激起对方的爱。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151927.html
延伸阅读
林中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林中飘过的白衣女人》,这本书恐怖惊险,内容丰富,非常好看。这本书主要讲述路克与他的好朋友碧吉和帕特里克约在森林里野餐。在森林里,他看见一个女人
2023-09-15
有关“苦难辉煌读后感”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精心整理的内容,在阅读作品过后,我们通常会有在思想上有新的收获。阅读书籍所得,及时记录可以避免遗忘知识点,请务必留意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以便及
2023-09-15
经过精心挑选,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名为“生命生命读后感”的文章。这篇作品是由作者埃尔热撰写,读后令人备受触动,引发了许多深思。很多人都希望通过文字来整理自己的感悟,但对于如何写作
2023-09-15
书籍是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智慧的工具,最近我读了作品这本书,越读感触越深,经常会悟出许多的道理。怎样的一篇读后感才能称之为优秀呢?谈到“六十六读后感”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比较需要一读。六十
2023-09-15
您会发现这份“老故事读后感”非常实用,优秀的文档处理技能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范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背诵范文能激发自我写作活力。我们可以优先从哪里入手写范文呢?老故事
2023-09-15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
2023-05-08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艾里希弗洛姆觉得:爱需要知识和努力,也有人觉得,爱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我在谈前4段恋爱之前都觉得如此;行为上我也是这么做的,然后我陷入了迷茫,我意识到这样下去
2023-06-17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
2023-08-06
爱宠大机密读后感篇1非常适合带放暑假的小朋友去看的电影。感慨一下,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观感实在太不一样了。比如大壹老师,就是典型的想太多先生。看片过程中一直问我,你觉得这个剧情有影
2023-06-26
匆匆读后感篇1开学后不久,老师教我们学了第二课《匆匆》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感受颇深。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许多时光,在我们度过的时间中,有我少是浪费的?我的时间溜走的很快。当我刚看
20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