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风暴》影评:一个时代的辉煌

字典 |

2016-02-23 15:27

|

推荐访问

风暴影评影评

【 liuxue86.com - 评论 】

  《风暴》被誉为“内心戏与动作戏并重”的名头绝对没错。戏剧矛盾强烈的人物关系绝对不亚于《无间道》,而如果说《无间道》是双线并行,共同吃重的平行线,那《风暴》更像一个以华仔饰演的警官吕明哲为中心的同心圆——影片的核心在于吕明哲这个人物的分裂蜕变。出国留学网评论栏目为您奉上了一篇《风暴》影评,希望你在看完电影《风暴》后也能有所共鸣。

  林家栋饰演的陶成邦应该算一个和吕明哲相对立比较的故事线,最重要的一条辅线。不过这条辅线更简单纯粹:一个古惑仔为了一个心爱的女人想做一次好人的故事。简单,但说得通,也够煽情。

  本片到底是在说正义与法律到底何者为先的问题。香港一直自诩为华语社会一个最依法办事的地方,承袭自大英帝国的民主与法制之风,让这个城市里的市民相信自己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让警察相信法律可以代替警棍伸张正义。但是,即便最接近完美的制度,仍旧有可以被对立方利用的破绽:没有证据便不能受到法律制裁。曹楠(胡军 饰)和吕明哲玩得正是这样一个猫鼠游戏。胡军演绎出了一个穿西装的悍匪,凶狠而嚣张,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吕明哲步步后退,钢牙咬碎也要依照法律程序把他送上审判台。这时候他是一个正直却软弱的好警察。线人(姜皓文 饰)和女儿的惨死是压下来的最后一根稻草。自此之后,情势急转直下:制造伪证,见死不救,欺骗,私欲,邪念,吕明哲内心开始分裂,法律的神圣开始模糊,复仇的欲望开始清晰,好警察开始隐去,好兄弟站出来,衬着背后的腥风血雨,大开杀戒。

  其实,正义本身就具有双重性:程序的正义性抑或目标的正义性。这也许是自从法律学诞生以来就未停止探讨的问题,却永远不会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影片创作者把这个议题放在风暴降临前的香港,高压气旋让这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紧张而阴郁的气氛当中。影片最后,中环地表裂开,整个城市一片狼藉,我看得内心竟然有一种放肆发泄的爽快之感:香港再不必是那个被好莱坞机甲战士和怪兽打斗的战场,它被自己人打造成一个火拼后的废墟,一座人性沦陷的伤城。简直是令人震撼的自毁美学。

  《风暴》看得我有点伤心。看52岁的华仔穿着重案组制服,被“主角光环”笼罩,一次又一次跳楼、格斗、爆破、中弹,跌倒,再爬起来继续追,继续打,觉得好辛酸。站在膀大腰圆的胡军面前,这个曾经让多少女人不知怎样爱他才好的“四大天王”之一却显得那般瘦弱,疲倦,衰老。就像站在新兴的、蓬勃的、财大气粗的大陆电影市场面前,香港电影就像一个又瘦弱又无奈又有点不知所措的老去之人。那一瞬间,我再也无法回到剧情里面:这个故事似乎变成了一个当下港片现状的巨大寓言。

  今年是CEPA签订十周年。这是香港影人北上的起始点,是香港电影史无法忽略的转折点,是媒体拿来说事儿的大背景,是学者研究无法忽略的意识形态。这个条约到底给香港电影带来了什么,又让它失去了什么,这不是一篇两篇文章能探讨得清楚的事情,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主题。但近半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逃出生天》、《扫毒》、《风暴》等先后上映,构成的这个奇妙场域实在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这个时代华语电影的现状:青黄不接的香港影坛,每年不知要看到几次刘青云和古天乐在大银幕上演对手戏,华仔这把老身板还要在大银幕上上蹿下跳,“用绳命在演戏”,靠这些老面孔撑场观众终有一天要厌弃的,而若像徐老怪一样与时俱进换上一批两岸三地青春偶像派的阵容,又真真让人觉得剧本和表演完全两层皮,好的创意想象几近毁在僵硬的面部特写和生硬的台词中;近几年被指责“北上圈钱”被骂惨的香港导演们,极力想在大陆市场和港片特质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平衡,他们似乎终于觉悟到:只有回归传统似乎才是有效的救市之道。大陆观众真是奇怪:他们好像不喜欢水土不服的讨好迎合,他们反倒喜欢那些粤语絮叨中的港式风情,那些飞溅的血浆横飞的子弹,不管不顾的打斗、火拼、耍狠、毁灭。因而,“致敬”变成当下港片必不可少的元素,“情怀”前面开始加上“贩卖”这个动词。

  我是个生在90年代之后的人。我从没亲眼见证过港片最辉煌的那个年代,港片也不是我的所谓“青春印记”。我和它的关系很疏离,“情怀”于我(或我们这代人)而言几乎毫无意义。但我看过邵氏最辉煌时的那些作品,看过香港新浪潮作品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灵性与才气,看过香港电影那惊人的模仿能力和复制成功的效率,我喜欢那个年代的率真和大胆,也对那些在现在看来粗制滥造的布景、做作生硬的演技和洒狗血的台词忍俊不禁。也许是那份疏离感让我可以毫无顾虑和私心地看待过去和当下的香港影片。

  我开始喜欢上香港电影的时候,大环境(影评人、媒体)总是反反复复告诉我:“港片已死”。其实我想反问:so what? 难道被宣判死刑香港导演就再也不拍电影了?怎么可能。它只有不断地自我修正,直到观众和影人达成妥协。再恨铁不成钢,一切也回不去了。换言之,即便再拍出一部一模一样的《英雄本色》,也不见得会多多少赞誉少多少骂声——那句老话,时代已经改变了。

  观众永远的挑剔的,也永远是怀旧的。而在这个电影工业里工作的人,他们不能沉湎于过去,他们只能向前看(或者向钱看)。从六七十年代,香港影人集体无意识地处理“南来”的政治幻想,再到八九十年代,在经济的逐渐腾飞中处理这个国际大都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市民的身份认同问题,再到“九七回归”、“金融海啸”之后,再到CEPA之后,香港影人不得不开始处理他们与大陆的关系。

  我想,也许可以辩证一点地看待这些变化:“港片已死”也许未尝不是件坏事。也许不需要多久之后,“港片导演”这个称呼就会慢慢淡去,换上一个新的身份:华语导演。从金马五十的姿态来看,谈融合谈共生比谈竞争谈差异更令人愉快,更让人有希望。当然,就“港片”是不是“已死”这个命题都还存在诸多商榷之处,而这种种变迁带来的影响与变化,想给它们下个定论还为时太早。我们需要时间来验证这些出国留学网事情。

  我只知道,《扫毒》尽管有些地方过分矫情,但我还是有被那几乎有点幼稚的兄弟情义打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尽管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那些瑰丽的视觉效果和让人惊艳的想象力还是让人心悦诚服;《风暴》尽管有些地方用力太猛,逻辑不够通顺,但那份奇巧的构思和试图在一个常规类型中讲出新意的尝试已经令人满意了。比起挑刺,我似乎更喜欢看到乐观的那一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虽然只兴盛了七八年,但它对日后的电影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国新浪潮也只不过风靡了六年而已,但对世界范围内电影的启示却是永久性的。香港电影最风起云涌的时代虽然已经濒临结束,但不愧对“东方好莱坞”的名号,它留下的美学意义和历史价值似乎不能是“港片已死”四个字能够终结的:它早已融入华语电影的基因中。

  扯得已经太远了,我也不准备回到《风暴》影片本身了,总之是值得一看的片子啦。最后再说几句私心的话,我想促使我真正下决心开始系统了解香港电影的原因是我的“香港电影研究”课老师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想知道你们对于三四十年前,那个远在他方的小小岛屿上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样自己的看法。”而当下,这个小小岛屿的命运对岸那片土地开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走了足够的弯路之后,我相信两者可以找到一种合适的良性互动方式,开创另一个辉煌的时代。

  以上是出国留学网评论栏目为您带来的《风暴》影评,如果你还想看更多影评,请点击出国留学网评论栏目。


 更多关于评论作文推荐
《解忧杂货店》书评 他只是一只孤独的猴子_《大圣归来》影评
《道士下山》影评精选7篇 影评:人性与良知的《熔炉》
《穹顶之下》评论 百团大战影评
建党伟业影评 请不要让“家长送礼”
《太平轮·彼岸》影评 《罪恶之城》中的暴力美学

  【写好作文还要看写作方法】

  更多作文素材看过来

  想了解更多评论网的资讯,请访问: 评论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271894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