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京华烟云》读后感汇集九篇

字典 |

2023-09-07 13:12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就像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阅读作者的作品也是如此。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分享一些关于“《京华烟云》读后感”的相关知识。今天,出国留学网编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与“《京华烟云》读后感”相关的信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1

  在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不愧为一位文化大师。“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着眼于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一定的贡献。他用娴熟的英文创作的洋洋七十万言的**《京华烟云》,在西方颇享盛誉,被当作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份文献资料。

  有幸我在这个暑假拜读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用英文写就的长篇**。据林如斯(林语堂的女儿)回忆说:“1938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考虑而感到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

  ”这部应运而生的**,就是《京华烟云》。**1939年在美国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有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把它与《红楼梦》相比拟,日本文化界还曾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把《京华烟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京华烟云》结构宏阔、内涵博大。既可看作反映从义和团运动到“七.七”抗日近四十年间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也可当作表现“过渡时代的中国”(胡风语)缓慢而实在的前进历程的政治**。

  **叙述了北京城内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可作为社会**来读。**它描绘了许多男人的婚恋故事,又不失人伦的本性。作为一种习俗,恐怕这是作者的初衷。

  作品中介绍了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古玩古画、赋诗作对、测字相面、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这样一部巨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把握,都很难理直气壮地认为非我莫属。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哲学意义。

  关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不少读者认为,林先生是庄子的私淑**,视庄子为上帝:明确宣布以庄子哲学来认识历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这就使作品(《京华烟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梦幻的、命定的色彩。其实,若从书中所渗透着的道家文化来考察,这是符合作者的本意的。

  “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故以庄周哲学为笼络,引齐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为格言。”林语堂在致郁达夫信中所作之以上阐释,实在是我们从道学的层面去参悟解读《京华烟云》精义的最好注脚。

  在中国历代的**中,真正以道学思想为基点的,除《京华烟云》外,很难找出第二部。纵观《京华烟云》全书,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中所渗透着的浓浓的道家文化,尤其是对姚思安这个形象的塑造上。姚思年轻时是个放荡的年轻人,他沾染了富家子弟所有的坏习惯

  狂饮豪赌,走马斗剑击拳,贪婪女色并养了一名歌女,浪迹天涯,结交权贵。然而到了三十几岁娶妻之后,他一下子来了突然的转变,“变成了一位道家圣贤”,不仅戒了以前的种种荒唐行为,连“生意也不予过问了”。他还有自己独特的处世态度,认为“正直自持而行事不逾矩”;并且“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情愿逆来顺受”。

  在道家文化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存在的,是永恒的。道“不仅‘生天生地‘就了事,它还参与着万物的流传变化”。姚思安极推崇天道,一再向儿孙宣扬:

  “生命荣枯是自然的定律,祸福乃是个人品性的自然结果,非人力所能左右”;“祸福循环,乃是天道”。他坚持以道家哲学来观察社会,体验人生,逃避战乱时,他把平日珍爱的古玩视为破烂,并对木兰解释说:“你看做一钱不值的破烂那就成了破烂。

  ”木兰担心埋在地下的古玩若被人发现会被掘出来,他又说:“万事都有共命定的巨人,若不是命定的巨人掘起这些宝物,就会变成一缸缸清水。”这种“敝履富贵,淡薄利禄”的思想,正是道创始人之一的庄周思想的主要内容。

  可见,林语堂用姚思安的话宣传了道家文化。**在《秋之歌》中写到姚思安出家纵情山水,这一点也委婉地溢现了道家那种崇拜自然,回归自然的精髓。融入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

  在大自然中找到自我的存在,回归朴素,忘记大自然中世界上所有琐碎的事物,了解世界,获得灵魂的净化。

  只是道家文化在这部**中也不是一意超然物外的;在家亡国破,骨肉分离的动乱岁月,这种超然物外的道学,在人物的思想感情航程中,亦有困惑与迷乱之时——作者让自己最钟爱的女主人公木兰最终抛离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投身到时代洪流中,便是最有力的说明。

  木兰是作者所珍视的艺术形象。说作品的思想全是超然物外,未免有些不切作品实际。木兰性格的展开、转变,以至最后远离道家思想成为叛逆的“道家的女儿”,说明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在民族的危难面前,道家那种“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将为时代所摒弃。

  只有参与社会变革并成为人民的普通成员,我们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自我价值。但木兰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我们上面看到的只是她多重性格的一个方面。在《木兰》中,道教的混乱与其先验矛盾交织在一起。

  木兰虽然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时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已渐渐地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而她也曾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具有现代女性的某些特征。然而,总的来说,在她身上,还是深深地打上了旧时代女子的烙印。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早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一层磨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使她在那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每迈出一步,都显得沉重艰难。

  木兰真正爱的人不是善雅,而是立夫。立夫的许多品质是荪亚所无法企及的。是的,立夫物质生活贫乏,但他从不在乎。

  他有的是才华,有的是思想,有的是一股追求进取的精神。对人生,对社会,对世间的自然万物,他都能从中感悟出自己那深奥玄妙的哲理来。木兰从怜惜立夫生活的贫困,到敬慕立夫的才华,到对立夫产生爱,尽在情理之中。

  她曾幻想着他们那美好的未来。在她看来,能和丈夫结合无疑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幸的是,木兰最终失去了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条所谓的千古至理,木兰并无勇气起来反抗。她知道有“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这么个新名词,但这仿佛太虚玄了。她不能想象私奔是怎样的情景。

  所以,对于自己跟荪亚的婚姻,尽管当初是如何的不满意,但慢慢的就屈从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在日后的生活中,木兰虽然用道家那种随遇而安的思想来**,从理智上迫使自己满足于眼前的现状,然而在她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隐秘:对于立夫那种淡淡的眷恋,而这种眷恋,又不时地溢于言表,一旦立夫的生活有了些波折,她总是表现出特有的不安和焦虑。

  这在立夫**入狱一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为了能让立夫早日平安回家,她竟深夜只身到司令的房间去求情。这在她眼里是很不寻常的举动,但她不在乎。

  如果木兰对爱情满意,那只是一种理性的满足;在感情上,她永远不会满足。《庭园悲剧》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红玉最后又问:“人若遇不到爱情上的知己,或是他若一旦死亡,那该怎么办呢?”

  木兰回答说:“谁知道这种精神方面的事情呢?也许我失去的那部分永远不会回来,它已经成为我的灵魂。

  阴界与阳界似乎不相交往的。不过生活在阴间的人若是再婚配,阴阳和谐就又重新恢复了,那本不可**的创伤,由于有人来填补,就可以痊愈。虽然痊愈,但终究和原来不同。

  ”这实际是道出了木兰意识深处的隐秘。这个秘密,也让我们看到了道家在世俗生活面前的超越脆弱。

  读《京华烟云》一书,像交了一位益友;品《京华烟云》一书,如饮一杯清茶沁人心脾;悟《京华烟云》一书,如旅另一番人生。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长篇**,林语堂先生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他在国外生活时,积极宣传中国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中国悠久的文化,向世界介绍中国人朴素的生活。《京华烟云》是一部“近现代”版的《红楼梦》,是一部近现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杰作,像外国人介绍了真正的中国文化。

  《京华烟云》描写了1900年-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中,通过对曾、姚、牛三大家族命运的演变,展现了各个阶层,各个地位的人、事由胜转衰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中作者用心刻画了一个个性十足,知书达理,聪明美丽,宽容自尊的女子姚木兰,初见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女英雄花木兰,或许作者正是要这种巾帼不让须眉豪情体现在女主人公姚木兰身上。她优雅、聪慧、贤惠,这是传统女性的特点;她追求时尚,谈吐风趣,这是现代女性的特点。对公公婆婆她尊重孝顺,对丈夫他体贴入微,是好妻子的典范。

  她喜欢孩子,战后收养孤儿,照顾丈夫和其他孩子,是一个好母亲的模范。他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服从命运的安排,没有大胆地追求自己所爱的人,这就是她的性格缺陷。她不嫉妒,在自己的肚子里有苦咽,对伤害自己的人有容忍。

  除了木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莫愁和鲁比。莫愁是一个纯现代女性的代表。他敢于反对政治婚姻,决心追求自己的真爱,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她说“男人就像一本书,只看封面,金光闪烁;再看序言,引人入胜;可等你拿到手,也许就读不下去了”。

  可见她思想之开放。同时她又是个好妻子,在嫁与立夫为妻后,事事为立夫考虑她性格稳重,镇定,不失风范。红玉是姚家的外甥女,一身多病,为了自己心中所爱,可以放弃一切。

  她爱看红楼,她觉得自己就是活脱脱的一个林黛玉,她整日以泪洗面,对姚迪非用情至深,最终知道迪非心中另有她人之后,受不了打击,跳潭自尽。

  书中三大家族中,姚家的两位老人一位通道家的思想,一位通儒家的思想。两人信仰不同,却互相体谅,日子也过的其乐融融。她们教育出来的儿女自然心胸豁达,性格开放;曾家两位老人思想保守固执,凡事自己说了算,不听人劝,他们便是祸事的罪源,他们对孩子苛刻,自然使得孩子或是懦弱,或是叛逆;牛家两位老人一个贪权,一个贪财,看到他们家便觉得可笑,最终还是落个无权无财的下场。

  他们教育的孩子不是欺负就是叛徒。从这里也

  由此可见,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林语堂先生在**中题词: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奸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全书不仅仅在写抗日时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它更加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3

  曾嵘各位书友,大家新年好,在这里先给大家拜年了。又到了该我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了,最近被过年的各种琐事所困扰,一直没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碰巧看到了电视里在重播京华烟云,不由的想起了林语堂老先生这本《京华烟云》。

  此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将近4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通过文字来构架其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原本是准备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版展现给西方读者的,因故未能翻译完成,便仿照《红楼梦》用英文写出了这本《mon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张振玉译为中文后的书名。

  我一直比较偏爱以女性为视角的电视或者**,大学时候因为偶然看到过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便把原著找来细细品读,甚至为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买来了英文版原著打算好好品味一番,奈何水平实在有限,英文版早已被搁置高台,最近又将中文版翻出来重温,虽然只读了前半部分,但还是被书中情节和人物的个性所深深吸引。

  我很喜欢姚木兰,就像林语堂自己说的:如果你是女儿,你一定要做木兰。据说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是他心中的完美女人。

  木兰虽然出身高贵,但是却没有富家小姐的傲慢与娇气,虽然身处封建社会,但是却没有旧社会的陈腐与懦弱。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外柔内刚,才华横溢。

  容颜之美。书中有许多对曼娘、银屏、桂姐等人物形象的具体描述,并没有过多的对木兰进行具体的描述,只是在出嫁之日,突出的描述了新娘装扮下木兰的美丽。'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美,她的身段窈窕,令人目迷心荡。

  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

  可是她并不节食,也不运动。造物自然赋予他如此地完美,奈何!奈何!

  '通过这一段描述,林老先生将木兰的整体形象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具体的描述,但是却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或许完美的定义就是无法用任何词藻来形容,只能任由读者凭心去界定。在我认为,全文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用来形容木兰的外貌,但是从》故事的开端到结束,每时每刻都无不衬托出一个完美女性的身影。

  才华之溢。木兰的美,并不仅仅是外在的,更体现在她的学识和才华上,这一特点,在她小小年纪就体现出来了,幼时逃难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家碰巧相救后,曾老爷大声叫道:'对了!

  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之忧她一个小姑娘儿认得这种甲骨!并称赞说,虽然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珠宝,但今天我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宝藏,那就是木兰。

  木兰的文学造诣与父亲的教育息息相关。受道教影响,木兰崇尚自由,但尊重传统。吹口哨、做家务、读私塾等等等等,她敢于接受新潮的事物,甚至在成为曾家媳妇后遇到财务危机,也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治家之道和经商头脑。正是因为她的才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一劳永逸地帮助自己和家人度过了困难。

  脱尘之逸。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道家顺其自然、超尘脱俗的的精神,在我看来,全文有两处特别能体现出木兰的脱尘,一是木兰面对婚姻的态度。木兰一直渴望自由,她的内心也是自由的,被立夫的才情所打动,内心极其喜爱立夫,但是为了妹妹,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荪亚,这正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超越。

  婚后的她耐心经营家庭,面对出轨的丈夫、刁难的妯娌,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和曾家的'大家'.二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战争动荡之后,她甚至请求荪亚放弃富裕的家庭和豪宅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过上简朴的生活。

  甚至愿意做饭,洗衣服,过着平静的生活。

  此次分享比较潦草,内容也有可能有出入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可能书友会内许多人都可能读过此书,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值得读两遍,读多遍,每读一遍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次暂且就以木兰为对象谈了谈自己的体会,等我读完此书,再找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新的一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一切顺利。谢谢大家。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4

  范文一:

  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仔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中,伴随着我考试前十多天的雅思复习,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林先生的英语资料作为补充课程。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 in peking》。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

  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三大家族的领袖曾文璞、牛思道和姚思安,分别成为不同时代的注脚。林语堂讲,**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以达成初衷。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

  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对比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可以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本书从一个战争起笔,写姚家举家南迁,又以另一个战争收尾,写木兰携家眷北上。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系崇拜战争、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等。

  旧式人物慢慢隐去,新式人物渐渐崛起,西洋文化浸润到中国文化的侧面,新旧的交锋实为残忍却也好看。**也有真正的历史人物:画家齐白石和毕生提倡旧思想的学者辜鸿明。他们的出现使读者感到有趣。

  此书人物关系并不复杂(较之《红楼梦》几百号人浩浩荡荡),也并无过多强烈的戏剧冲突。电视剧改版的商业化十充分的,它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如果我们从电视转到书本,许多人会觉得无聊。但这本书是一个缓慢热销的产品。当你发现每个个性鲜明的人都成了那个时代的不同写照时,这个直观却不需要大脑思考的智障电玩,就远远不是联想丰富的书海。

  接下来就说说书中的几个代表人物。

  姚家两个小姐姚木兰,姚莫愁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但性格相异。木兰一生以妙想家著称,她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条框框,勇于写就个性化的规则。而莫愁则隐忍慎重,贤惠持家,她没有姐姐较强烈的情感起伏,但是大智慧也在平静的外表现显露无疑。

  立夫和木兰都是彼此一生的挚爱,无需过多言语,只是走在一起就能心灵相通。但木兰却嫁作荪亚之妻,立夫则成为莫愁之夫。木兰给莫愁一个妹妹,你比我更幸福,成了彼此心底最痛的一个。

  可敬的是,这样的爱是如此含蓄地存在于四个人的心中,彼此很了解,但也隐藏着彼此。甚至木兰面对丈夫的外遇竟然处理得灵巧聪明,毫不失自己大小姐的风度高雅。莫愁和立夫互尊为客,将爱情演绎成最美的调理和磨合。

  两家人的生活安安稳稳,从最初的富庶千金小姐,到最后归隐田园成为了朴实的农村人,甘于化为朴实人民大海中的一滴水,木兰的大境界和莫愁的大隐忍,成为了书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精华。人也可以至美如此,便真是让众人心生敬佩,却也面上无光。

  代表旧的,男性之于牛思道,曾文璞,女性之于曼妮,红玉。前两者作为家中掌权,甚至是政界名流,却一生碍于自己不敢放开的眼观,接受西洋文化如切腹止痛。牛大人痛在自己作恶太多,却被这涌动的新思想和奋起的新青年打倒。

  曾大人则痛在自己一辈子珍如爱物的古典文化竟先是被子女视若无物,又是被民众慢慢淡忘。后两者则是切切实实的传统女性代表。曼妮一辈子都是寡妇,她认为这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

  矜持谨慎,不关心政事,但最后却发出了这仗不可不打的疾呼,这样的字句从曼妮嘴里说来,便甚显严重。最后可怜地死于日本人刀下,甚至死后还被糟蹋,一家的惨状让人不忍直视。红玉自幼多病,喜爱写诗,一身的闺怨气,一脸的苦命相,最后也只是听信了一纸签文,为爱的人投江自尽。

  这几位无一例外的悲剧结果也隐隐暗示着拘泥的旧思想是无法立于当世之道。

  代表新的,环儿,陈三,黛云。其种种作为大家一想便知。

  木兰、莫愁、立夫、森雅处于转型期。他们敢于接受新思想,但也有一套原则。比如莫愁致死不愿意立夫参与政事,明哲保身。木兰也因为长女的死亡拒绝了儿子的参军。

  立夫政治欲望强烈,但也被妻儿所限,最后看到在军队的儿子不免留下热泪。荪亚为人老实本分,自觉生平的最大成功就是娶了木兰为妻,也并无其他作为。

  我始终觉得,《京华烟云》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和灵性。姚老先生敢作敢为,竟然抛下儿女只身云游,归来时一身禅悟。姚家买了王府花园,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写对联。

  齐登泰山,杭州夜游,立夫结婚,木兰求爱,各种活动都有乐趣,都有沉重的负担,但不得不感叹这飘得像个梦。恍恍惚一生已尽,恍恍惚家人作古,恍恍惚昔日重现,如梦方醒,虽是横尸遍野,但是木兰还是曾经的妙想家,带着无涯的人生,带着无尽的希望融入山野。

  范文二:

  花两个星期读完了《京华烟云》,的确是好书,对于我高一的阅读水平恐怕是个挑战。读完了,第一感觉是,书中故事娓娓道来,平淡如水,但是蕴藏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尤其原文以英文著成,不啻是向外国打开一面解读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子。

  看书前就看过新版的《京华烟云》电视剧,读过原著,才知道,电视剧改编的实在是太离谱了,简直把应有的内涵一扫而光,也许作为电视剧,要改编这样一部缺乏戏剧矛盾的作品,非如此不能引来观众,恐怕也是很无奈的。对于书中关于中国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细致如怎么用凤仙花染指甲,怎么裹脚,妻妾地位的差别,怎么抽大烟、抽白面,壮阔如天南地北的美景、美食,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投机钻营。这些知识的介绍只是自然而然的串场,更大的成功还在于一个个颇有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人物之多煞是壮观,这部**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任务数量虽远远不及,但每一个都很成功。木兰崇尚美的事物,喜欢奇思妙想,而又通情达理,心地善良。莫愁温婉聪慧,身为富家之女却毫不骄纵刁蛮,相夫教子以为乐。

  这两姐妹可说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了,实在让人喜爱。而立夫正直、爽朗、满腹才情,又急躁易怒,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近代那些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把妹妹嫁给陈三那一段叫我这个现代人看来都太过现代了。

  故事主要描写的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变迁,背后的大幕却带有十足的政治色彩。

  讲那一阶段的事,是不得不于政治相关的。他们因战争而逃离,因政变而恐慌,正是因为发生在那个年代,故事才更具现实意义。书中的木兰想过平凡的生活,而纵观整个历史,若是真有这么一个大家族,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也真的是平凡的逃难者、挂念骨肉的父母、思乡的游子。

  正因为是从平民的视角,而非纯粹战争的描写,才更能体会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可怕,因为读者和他们一起成长,那种体会也更加深了一层。其实真正让读者觉得描写生动的,不是渲染血腥,而是让读者对遭遇恐怖的人熟识,仿佛他一直在你身边。

  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超越了一般的**,也许还有些我现在没能深刻体会的内容,n年以后,也许我想起某一页、某一段,又会心生感慨吧!

  范文三:

  **中二人的夫妻生活是波澜不惊,轻松快乐,心旷神怡的。虽然各自的内心深处,各有各的隐秘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涟漪,但木兰对生活一直有一种淡淡的笑意,并主动调整了彼此间的不和谐因素,巧妙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感情危机,坚守了婚姻围城,坚守了爱情阵地。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遇到的四个人,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人通常不是同一个人。

  姚木兰也同样遇到了这种困惑。**中姚木兰与孔立夫互相爱慕,本是绝好的一对,但却阴错阳差,姚木兰嫁给了曾荪亚。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他们相知、相爱得很深,却有着细腻的情感和冰雪一样的纯洁。

  姚木兰抱定了绝不伤害他人,也绝不伤害自己的宗旨,把这种爱只是视为一种自我享受的记忆。但在孔立夫**的关键时刻,她还是难以抑制的挺身而出了。对自己心仪的孔立夫,她用几乎是自我牺牲的方式,担起应负的拯救责任。

  她救了立夫的命,虽然由于有些冲动,有些显得不顾一切,甚至因而惹起了丈夫的猜疑,但她并不后悔,既没有影响大家对她的认同,也没有影响夫妻关系。

  一个女性能把道德情感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妥善处理好是一件高尚的艺术,而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的优雅情怀也恰恰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姚木兰深知爱情绝不是一种占有,她把微妙的感情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个绚丽火花,深深隐藏在内心的角落里,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尽管她与孔立夫互相欣赏、互相爱慕的情愫若隐若现,但那种彼此之间默默的深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是可以超越时代的。

  姚木兰与孔立夫的爱,虽然含有一点个人私情,但更具有深怀国家与民族大义的爱情,它留给了人们很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心理悬念。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5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把木兰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并不夸张。她继承了姚的道家思想:自由,自由,追求理想但不苛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取乐。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

  也许是出于同情,也许是出于怜悯。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阿非对宝芬的敬仰,使鲁比误会了阿非。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书中主人公姚木兰有林黛玉的聪明才智,薛宝钗的德行,史湘云的直率,王熙凤的聪明才智,秦可卿的温柔,元春的孝道美德,迎春的宽容,探春的智慧

  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据说红宝是史林黛玉,木兰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

  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木兰,不可否认,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

  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时,他们可能对她有了新的理解。

  当木兰与到曹丽华时,谁也想不到木兰会对丈夫的情人如此宽容。

  宽容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美德,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宽容是一门艺术,是做人的艺术。宽容的精神是万物中最伟大的行为。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当我们接受别人的优点时,我们也应该接受别人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和平地生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如果木兰不容忍曹丽华,事情可能会变得更糟。也许孙亚会离开木兰,嫁给曹丽华,这是木兰最后想要的结果。

  但宽容也并不是说一味地纵容。木兰的宽容是有尊严的,是大气的,不是一味地纵容,抑或故作姿态,千人千面,有气度的。这种宽容才是真实的。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教典籍、诗词赋,充满中国文化气息。让我在翻开书,细细品尝林语堂的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故事是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主人公姚木兰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个中年妇女。鲁迅的*写的是这个时候人名群众的愚昧麻木,而林语堂是在歌颂中华的传统美德与面对外来者侵略时一个富贵儒商家庭的变迁故事,从而赞美保家卫国的勇士们。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认为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它的内涵。没有华而不实的文字,但它仍然美丽而简单。林语堂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热爱,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来。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

  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林语堂收道了道教的影响。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内容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现在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培养了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当时,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没有让女儿绑脚。他让木兰接受现代教育,但她们都具有传统女性的美貌,并教会木兰认识甲骨文。最后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曼宁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很谨慎,很有礼貌。她接受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行动中,甘愿为丈夫守寡一辈子。她是封建主义的牺牲品,但我认为这种情绪不能用这样的话来解释。

  书中还有一段话,姚思安预言了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获胜的问题归咎于曼宁对中国是否应该战斗的态度,似乎是荒谬的。但其中应该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马芒这样的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可以有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中国怎么可能没有希望呢?

  其实,曼宁本人也很矛盾。我认为她也在不断地超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起去看电影。

  2005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宁夏银川,从武汉到银川没有直飞的飞机,中途须在咸阳机场转机,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机场的一个小书店里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长篇**《京华烟云》。这本书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看过的,只是那时囫囵吞枣,并未真正能够理解;工作后却也没了大把闲散的时间再读,就留下了自己不觉的遗憾。现在出差一个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冻的季节,既缺水,也没有下雪,树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当地极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还是羊肉,感觉除了冷,还是冷,西北的风景也不能领略到。

  只是晚上窝在宾馆里看这本**,才觉得这趟差还值,有大块的时间看了本好书。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当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作者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因为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初看觉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语言也缺乏个性,看起来有些累人,但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吸引了。**情节曲折,展现了1900年至1938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人心郁闷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的性格演变、思想碰撞和命运选择,充分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的变幻。

  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国学大师辜鸿铭、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这本书最值得关注的是贯穿始终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先生写这部**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在评介这本书时说道:此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我想作为女儿的林如斯如此的评说,是很有道理的。的确,当我翻开此书,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

  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书中首题便是“道家女儿”。林如斯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

  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我们在**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这也使得木兰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变迁中,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村妇,过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她始终保持着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她也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

  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这样的思想修成,最终使木兰成为了一个聪慧、勇敢、忍苦、大气的女性代表。这也许是我们读这本**应该得到的启示吧。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6

  如果木兰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那么她的妹妹姚莫愁就是一条流淌的小溪。她更擅于默默地改变一个人和一件事。木兰未嫁时便对孔立夫芳心暗许,只是后来在诸多压力下不得已掩藏了真心嫁给了荪亚,但立夫于她而言就是青春,就是自己的整个少女时代。

  至于立佛对木兰的感情,文章中并没有多余的表现,但姚莫愁对此事的态度也与此有关。姚莫愁并没有死守,而是像水一样包裹着孔立夫,给了他空间和自由,却让他从来没有自由的思考。她不说也不知道。她会像水一样融入孔立夫的生活,逐渐取代木兰。

  所以她才不会生气。她变成了他的空气,阳光,他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除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蕴含着深厚的道家精神。**开篇即为"道家女儿。"**中姚木兰与曾荪亚,姚莫愁与孔立夫的结合处处透着道家阴阳五行的思想,林语堂先生一直在用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处理故事的发展,该发生什么就发生什么,不会出现刻意的,虚假的改变。

  也正是因为这种处理方式,巴克女士称赞这部电影“现实而不为真相感到羞耻”。"

  读到最后深深的为林语堂先生的文学素养折服,几处伏笔,几处暗喻安排的十分精彩。借军人之口诉尽自己的衷肠,"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远离家乡,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他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西方世界的人了解中国古老而高雅的文化,用他的笔与侵略的敌人作斗争。读过这部现代版《红楼梦》我从中不仅学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学到了坚韧不拔之礼,更学到了一种为祖国献身的大义精神。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7

  我最早想去看《京华烟云》这本书是由因为偶尔看到赵薇演的《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才了解到《京华烟云》这部**的。看《京华烟云》这部电视剧整体感觉很是压抑,也许是时代的原因。之后就想看一下原著是不是写的也这么压抑。

  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这次我只是要求再看一次,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给了我不同的感觉。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神秘的传说。

  这次真正感受到林如斯说得那一段话真真是极好的“《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神秘的传说。他是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他在语言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家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红楼”的著作,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之一。这本**“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性格演变、思维撞击和命运选择,凸现了儒、士、商阶层由盛而衰的过程。

  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有很多人***这本书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是林语堂先生仿照《红楼梦》的结构所写成的。也许书中人物多少带有《红楼梦》中人物的影子,但我以为这本书所蕴含的东西与《红楼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我却认为《京华烟云》这部**全书蕴含着到家精神,**的开篇即为“道家女儿”。

  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实话本人还是比较喜欢道家的思想,对道家思想也有过一段研究。

  道家精神是一种哲学。我最喜欢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不是现在类似于宗教的思想。**中所主张的也是这一种道家思想。

  比如在**中,木兰和荪亚订婚了,傅先生主张男女通婚,生活合作。他说木兰是**的生命,荪亚是水的生命,当**金入水中时,金光闪闪。莫愁是土命,立夫是木命,土养木,木就滋长繁荣。

  这个理论是自然界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中,牛财神治罪抄家,素云遭休弃都暗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者干脆可以说,**中所有的事情都符合道家思想,因为事情发生了,变成自然。

  但是《京华烟云》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一本家庭观念很重的书。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家庭是安宁与和谐的,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婆媳、主仆与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和谐的。这又有一种浓厚的儒家风韵。

  可能与中国家庭都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严重有关吧。

  《京华烟云》这本书是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姚木兰天资聪颖,美丽端庄,识大体,开朗大方,有男孩子性格特征,会吹口哨,连书法也呈现苍劲有力的男子气,深受父亲姚思安喜爱。由于父亲开明的道家思想,使他的性格得以自由发展,他的思想没有受到限制。幼时被拐卖,与曾家结缘,从而结下曼娘金兰姐妹。

  跟曾荪亚两小无猜长大,和喜欢顺其自然乐天派的荪亚很投缘。15岁时和妹妹莫愁结识力夫,觉得立夫想法很有见地,鼓励当时年少立夫那些很突兀的想法。想一想合立夫可能的爱情,但我还是觉得姐姐更适合做丈夫。

  他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荪亚。他一生都生活在战争年代的起伏中,但过得很舒适。经常异想天开而被荪亚封为“妙想夫人”,最后在躲避战乱的一路上收养了无数无数无家可归的孩子,母性的一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林语堂曾说:

  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他心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也曾恶意地认为,木兰可能是作家林语堂先生的梦中情人。

  也许林语堂先生只是想通过姚木兰的艺术形象,让自己的心灵感动,让自己的梦想变的美好。

  **中的姚木兰小时候被人贩子拐卖,曾家人是她的救命恩人,姚木兰始终顾念着这份无以为报的恩情。她的童年经历,也成就了她的婚姻,命运从此延伸。她视曾二哥为亲生父母,听话孝顺。她所反映的是她战斗和拳击的心。

  电视剧中的姚木兰,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代嫁风波,最终以放弃自己的爱情换来的代嫁,成全的也是曾家二老。我这里暂且不评价姚木兰委曲求全的合理性,但对那个年代的一个奇女子始终怀着报恩的坚定情怀,还是应该给予很大欣赏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外如是。

  **中的姚木兰和丈夫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他们有旧式夫妻的相敬如宾,也有新式夫妻的相互尊重。与荪亚的夫妻生活,木兰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做为一个“妙想家”,她想过效仿曼娘裹脚,还曾想要把丫鬟给丈夫做妾,她会陪着丈夫游山玩水,访幽探胜;也会跟丈夫品茗赏月,**人生。

  她脑子里蹦出的奇思妙想,会带给丈夫许多惊喜与感动。她可以锦衣华服,雍容华贵;也可以布裙荆钗,朴素淡雅。她用不同的心态和化妆来适应不同时期的生活。

  她对曾荪亚和曹丽华之间情感纠葛的巧妙处理,可以说更是令人心悦诚服。已届不惑之年的曾荪亚与情窦初开的曹丽华一见钟情,被精明细致的木兰很快发觉。她满怀同情与激情给曹丽华写的那封规劝丽华“挥利剑、斩情网,断情丝”的书信,全信坚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木兰的精明、智谋、豁达与和善,使曹丽华幡然猛醒,迅即回头,真可谓是“妙手回春”、“化干戈为玉帛”。

  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家庭危机,这充分体现了她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带着宽容和智慧,荪亚和曹丽华的感情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不仅考虑到了丈夫的脸色,也悄悄化解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最后,木兰带领全家西迁之时,她仍然能够淡定从容,此时她的身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富家千金便成了普通村妇,然而她的出众的气质,对生活的激情一点都没有改变。

  让每个人在艰难的逃亡中仍能充满喜悦和希望。

  木兰的形象虽然很美,但优雅典雅,美丽端庄。几乎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女人。用一句现代的话就是“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样的女人男生都会喜欢。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木兰父亲姚思安。

  《京华烟云》中,木兰的父亲姚思安。虽然他年轻时也做过一些荒唐的时情,但他是个吃喝嫖赌的浪子,让冯小姐的商人先怀孕,然后匆忙结婚。但是姚思安婚后却看穿世事,浪子回头,将家业全权交给冯舅爷打理,潜心学道。

  **中他无时无刻向我们传递着道家的思想,他的死很安详,是真正的道家的仙逝。他很喜爱木兰这个女儿,他思想开明,不主张让旧封建思想束缚子女,在他的思想中没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不让女儿缠足,让女儿读书,甚至允许女儿学吹口哨,因而他的一对女儿都天资聪颖想法先进,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他的商业思想也不同于普通人。他喜欢收集中华文明遗产的甲骨文、文物遗址和王府花园。

  这可能跟北京的八旗子弟有点关系。他还喜欢结交朋友,特别是有学识、有内涵的人,同时,他非常乐意接受新事物,提倡新思想,其他对新思想你的认识接受程度令许多年青人都惊叹不已。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带头剪掉长辫子支持运动。

  他漠视金钱、权力、地位,只醉心于得道,寻求真正的自己,他要洞悟造物者之道,净化自己的心灵,在他的晚年对人生有诸多领悟,属于那一种让人高山仰止神仙级的人物,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别人问他抗日战争能否打赢,姚思安沉着定闲地说问问曼娘,她说能赢就一定能赢,她说可能会输就没有希望。他把一切看得皆空,选择云游四海。他的老庄哲学思想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使木兰成为一个淡然、逍遥、自由,善于在平淡生活中获得乐趣的人。

  同时,也影响着孔立夫的人生,使立夫成为一个爱国勇士,用他手中的笔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更是改变了牛素云的命运。姚先生在临终前劝告她:

  “在打仗时,你要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感染着素云,最终使素云不顾危险,拒绝做汉奸,选择在日本做特务间谍,为中国办事,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姚先生逝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后人。

  这有中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感觉。前辈高人的风采确实让人向往。我也希望有一天也能做到姚先生这样,做好还能带着老婆来个云游四海。

  这本**还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古典的、现代的、保守的、开放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例如立夫,出场的时候也是一个少年,自幼贫寒,但心比天高,母亲为了他读书卖掉了四川的房子,投奔北京傅先生资助的四川会馆。刚出现的时候是游西山,16岁,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但思想见地非常深,每次傅先生发表什么观点的时候总要字正腔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引出了第一次莫愁跟他关于乾隆书法的争论,也第一次让莫愁和立夫彼此欣赏。

  虽然我很欣赏他过人的才华,赞同他爱国的思想,佩服他报国的勇气,但我却不喜欢他这个人。总觉得他太过理想化,书生气太重,做事易冲动,不够成熟。都说: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立夫最幸运地是他遇到了莫愁,能让他在平淡中最大的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婚后常写讽刺文章唤醒国人斗志,也暗中帮助后来成为稽查军官的阿非禁毒,北伐过后南迁苏州教书。立夫莫愁南迁苏州跟荪亚木兰南迁杭州对比,也突显出这两对人的性格上的区别,可见林老先生塑造人物形象的用心良苦。

  后得一子肖夫,和木兰儿子阿通并肩上了抗日前线。南方战役也打响以后,夫妻俩和木兰夫妇商议西迁,并在四川汇合,一生也算是圆满。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木兰的丈夫荪亚,荪亚是个典型的老实人,曾家从小受宠三小子,调皮却也很老实,性格乐观,简单明了。

  虽然南迁杭州后,无心插柳的和当地美院女生曹丽华发展了一段婚外浪漫史,但是被聪明的姚思安姚木兰父女巧妙化解,全家还和曹丽华成了很好的朋友。总的来说呢这个人没有多大才华,但也没有明显缺点。就做丈夫而言,荪亚是合格的。

  他有情趣,懂生活,知道体贴老婆关心孩子,并为家人的幸福而努力,这就够了。还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就是曼娘,曼娘长得很美,气质优雅娴静,她更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审美,就是名字给人的感觉怪怪的,为给曾家冲喜,她与母亲千里迢迢赶到曾家,与平亚见面时,她心中积蓄的万语千言只化为一句简单的“平哥,我来了”,而平亚的一句“妹妹,你可来了”。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更饱含了多少相思之情!

  怎无奈造化弄人,曼娘不得不在新婚给平亚守寡,而这一守就是一辈子!这可能是中国文人的通病,漂亮的女人不是红颜薄命,就是孤独终老。曼娘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来有些迂腐,在那个时代改嫁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但是我还是从这个女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和坚守。

  **最后阶段,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曼娘决然的自缢而死,当时我确实眼眶有些湿润,我我不是知道是被曼娘那种所谓的“坚守”感动了,还是为当时的那种环境感到悲伤。但总的来说曼娘用她一生的时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这正是这位平凡女性的伟大之处!还有就是姚太太,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妇女的形象,她是传统的中国式的母亲,反对女儿读书,建议缠足等,但是都被姚思安否决,莫愁西山发表和立夫的争论也被姚太太作为女子无教养的行为而管斥。

  同时她溺爱长子姚体仁,最后对于骜桀成性的儿子却无法管教。为了姚家的传承,姚太太发狠夺过银屏的孩子不让银屏进姚家,最后后银屏自杀而死。这也导致而姚太太开始疑神疑鬼,精神状况一天天变差,最后弥留之际说自己把银屏逼上绝路是大错特错,老太太也算是一个保守的反面人物。

  林语堂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本**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让西方社会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人物风情,让西方人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人是怎么过日子的,让他们感受到中国家庭的欢快与愤怒。最后我想了好久也没能到一据合适的话来评价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开头我用了一句林如斯的话,结尾也用林如斯的一句来表达一下我对林语堂先生的敬意吧,林如斯有精辟的总结: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接的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黯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读完全书,我确有此感,掩卷沉思,方觉“浮生若梦”。应该说林语堂先生的目的达到了!也许仅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这本书的精妙:

  此书只应天上有!

《京华烟云》读后感 篇8

  几天功夫,把44集的新版《京华烟云》算是看完了(最后4集没完整看,以前看过)。**期间,想过看完后一定要写写观后感;可真的看完了,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想写了。

  打开百度搜索,也有人对该剧作了一些评论,当然,分析的角度很全面,而且用词也很贴切。相比之下,我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文字来充分表达我内心的想法。但为了留下纪念,我还是想录点东西,我不会浪费这些天去担心。

  随便找个借口,我不是中文系的,用拙劣幼稚的语言来抒写,也无可厚非吧。也许这就是规则。近年来,每年暑假和寒假,我们都有机会完全看一场好戏。《新上海滩》、《半生缘》、《上门女婿》、《蜗居》、《拥抱阳光》等等。

  记得20xx年,这部新版《京华烟云》出来后,遭到了很多非议,尤其是赵薇饰演的姚木兰。我没看过赵雅芝版的姚木兰。我无法比较,也没什么可说的。就像几年看《新上海滩》,孙俪版的冯程程被与赵雅芝版的比较而遭批一样。

  或许,真正深入人心的只是人物本身吧。所以,我想说的只是这些角色,而不是演员的表演。看了这么多电视剧,我还是觉得**时期的主题最有趣。

  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夹杂着政治、利益、功名的纠纷,似乎显得更加值得玩味。那是对一个时代立体地描绘。姚木兰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最难以形容的人物。

  当我看到故事的前半部分时,不禁感叹:女人太完美是悲剧吗?她的完美让自己的丈夫感到畏惧而不敢爱,是命运的阴差阳错铸成了一段婚姻的悲剧。

  我一直希望她能和曾荪亚离婚,嫁给志同道合的孔立夫。然而,她的责任心、宽容和大度使她的丈夫挥霍无度。这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但并不那么神奇。

  她用心良苦地帮助丈夫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却接二连三地受打击和伤害她很无助,很沮丧;但依然坚持。她要和曾荪亚离婚,也终于看到这个女子并非圣人,凡人的忍耐度总是有限的。可最终又留了下来,最初的原因,却只因放心不下丈夫在外面的私生子。

  那种无私的博爱,试问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其实,真正的婚姻无所谓门当户对,而是两人志同道合,以精神为伴,感情才能地久天长。一些爷们儿角色中,最敬重姚思安。

  这个喜好云游四海,无为而治的道家信奉者。大结局中,他在熊熊烈火中高喊的那一句“就算这甲骨化成灰,也要让它在华夏大地上”令人为之震撼。人活着为什么会那么累?

  无非就是抛不开名和利。而这些,在姚思安看来,都是“身外之物”。所以,他对一切都很淡漠,活得很洒脱,很无忧无虑。

  几年前,我买了于丹的《庄子心得》,通读了一遍,就搁在书架上了。长期以来,我也很期待老庄的道教思想和生活方式。也许,是性情所致;也许,是羡慕道者在无为中脱离尘世的纷繁……但我知道,只要还身处在这个社会中,人心是无法真正做到这种平和的,尤其是人年轻的时候。

  只有不断经历一些事情,不断思索、思索,才能慢慢将人心从浮华中出脱吧。我一直不喜欢用条条框框来分析**和影视剧的一些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法,只想从一些人物的生活轨迹中找到一些影子和寄托。从姚木兰身上,我可以看到,即使我是完美的,我的生活也会留下一些遗憾——这是最真实的生活。

  但我们仍然要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坚持。姚父告诉我,除了亲情,名与利都为为“身外之物”,应时常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凡事都能想开了。烦恼的源头,不也来自这些“身外之物”么?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136097.html
延伸阅读
您是否了解怎样真实地写一篇对于作品的读后感呢?作品可以被视为一本提供我们精神食粮的好书。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着重描述那些触动我们最深的情节和人物。关于"樱花读后感",栏目小编为您
2023-09-07
以书为友,品读智慧;以书为友,品读人生,读作品,让我们的脸上焕发光彩。这个时候就要为自己的所学所得去撰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出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是我们特地整理的“如何写作优
2023-09-07
凡卡读后感(篇1)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凡卡的九岁小朋友因家里无力抚养,只好把他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家做学徒,这个鞋匠非常恶毒,他和他的老婆一起想办法虐打他,比如叫他睡在过道里,帆也不
2023-09-07
阅读作品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写出阅读后的感受是培养素养的良好习惯,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准备了标题为“浮躁读后感”的作品,相信会给您带来丰富的收获。这些
2023-09-07
阅读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益于学习的方法。此时,我们可以挑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享,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在大量阅读中,出国留学网发现了一篇特别实用的“百年之梦读后感”,希望这篇
2023-09-07
惠普尔曾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晚上一个人观看作者写的作品后,心里产生了不一样的见解。总结读书心得是深入理解书中内涵的重要步骤,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
2023-07-21
您知道怎样才能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吗?这里推荐大家读一读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出国留学网根据您的指导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对应的“《京华烟
2023-06-02
越来越多的人在读书中收获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阅读完作品后,我们会对自己是否喜欢这部作品产生决断。为了记住这些看过的剧情,我们有必要去写一份读后感。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
2023-02-20
据说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名言:“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读书确实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字感受到他们在写作时的思考和心情,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
2023-06-13
笔者今天为大家带来一篇题为“京华烟云读后感”的文章。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不仅可以在智力上得到丰富,还能在灵魂上获得满足。许多人阅读后得到很多启示,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
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