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台湾观后感【篇1】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走进台湾》。我看了看没多在意,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可妈妈却说:“这可是很有趣的呦。”我看了前面几个故事,很快,我便沉浸于书中。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台北逛书店》这一文了,台湾的人民都很讲礼貌,讲文明,重传统,重伦理,而台湾书店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场所,台湾的人之所以学历高,知识广是因为看了许多书,而台北的书店随处可见,令一条狭长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小街也有书店,书店林立,书记如山堆积,如海铺展,汗牛充栋,这篇文章在写台湾书店之多,可我想书多不正代表着人民素质好吗?记得我曾经看过,即使再挤,也没有人去占领“博爱座”,自觉的让我从心眼里佩服。
所以我想到了我们周围的事情。就拿仪征来说,一个小县城,我有一次上来公共汽车,见到有老年人,却发现所有的人眼睛都在看着窗外的风景,仿佛没有看见老年人没有座位。此时车上十分拥挤,我们几个小学生都站着,“博爱座”上坐的是一个孕妇和一个26、7岁的小伙子,可他丝毫没有让座的意思,过了两站,车上还很拥挤,这时,才有一个看起来很憨厚的中年人给老爷爷让了座,到第3站我们下站了,可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台湾观后感【篇2】
从书中了解台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自在台湾”,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陈斌华,他曾十年赴台驻点进行采访,对台湾有深刻的了解,从历史、地貌、风情等多方面揭示了台湾的神秘,台湾的美丽。
这本书中介绍了台湾之所以成为“宝岛”,让我更多的了解了“宝”的含义,此书从她不寻常的大历史,她的战略位置,她的资源,她的美丽,她的美食等方面阐述了构成“宝岛”美誉的重要因素,读罢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呈现出台湾美丽的画卷。
书中介绍野柳地质公园时,作者用了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两句精典语句,立刻让我对野柳公园产生兴趣,通过书中的文字和图片,感觉到台湾岛美丽富饶,野柳公园独特的蕈状岩中,取名为女王头、烛台石等海蚀奇岩,真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我虽然不知圣人庄子名言深刻的意境,便能理解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赞美的用心,是呀,神奇的大自然,有多少我们人类还不知的奥秘呀,作者的引用,让我对野柳地质公园产生了无比的想象空间,令我产生亲近台湾的愿望,看一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美景。
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每讲一处总有相对应的插图来提升读者的兴趣,特别是地形图可清晰地看到地貌和名胜建筑,我仿佛跟随作者从北往南,由西向东游览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士林官邸,台中的日月潭、嘉义县内的阿里山、高雄市的西子湾、英国打狗领事馆、北回归线,台东的垦丁、巴士海峡及台湾海峡分界处的猫鼻头、花莲的石梯坪、太鲁阁,基隆市的野柳等等,书中揭开了“宝岛”神秘的面纱,她的美丽,她的故事,吸引着我想更多的知道台湾历史。
台湾宛如一片翠绿的芭蕉叶,漂浮在湛蓝的海面上,台湾岛是中国的领土,台湾人民同是华夏的子孙,台湾海峡分不开我们两岸同胞心与心的距离,我们要通过了解台湾的历史,加强两岸人民之间的来往交流,逐渐达到心灵相通,祝愿两岸人民大团结万岁!
台湾观后感【篇3】
事发原因:琉球王国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与九州岛西南部之间的琉球群岛上,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西边是东海,东边是太平洋。最大的岛屿是冲绳本岛,面积约平方公里。
其次是奄美大岛,面积约平方公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交通枢纽,**兴旺发达,号称“万国津梁”。琉球最初是明朝的一个附庸国。江户幕府时期,日本强迫琉球王国以武力向日本进贡。
琉球王国则分别向清朝与日本称臣进贡。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想让琉球王国脱离清朝,直想日本人进贡,最后吞并琉球。因此,日本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开始。
机会终于等到了。1871年(明治4年,同治10年)10月29日,有琉球宫古岛船和八重山船各两艘,在冲绳岛办完纳贡事务,由那霸的计罗间岛启航返回。11月1日,其中一艘宫古岛船,因遭台风袭击,随波逐流,漂到台湾东海岸的八瑶湾(今屏东县满州乡九棚村),船上共有69名乘员,其中有3人登陆时溺亡;66人登陆上岸,上岸人员中有54人由于语言不通,被误认为海盗,而遭高士佛、牡丹两社原住民杀害,仅有12名船员生还;这12名船员是被广东人营救,才逃到保力庄(今车城乡保力村),在庄长杨友旺家躲匿了一个多月。
另一艘名为“宫古岛”的船,也在船漂到台湾并抵达府城台南后的第六天漂到高雄附近的海岸。至于八公山的两艘船只,有一艘漂流到台湾南岸。登陆后,机组人员翻山越岭,探索道路,偶然到达台南、府城。这些生还的船员,首先被送往福州,福建总督和巡抚,均予以种种优待。
1872年6月2日,当地**将他们送回琉球那霸港,要求台湾镇道严肃调查杀害船员的人,以身作则,以示尊重。这件事后来终被驻在那霸的日本官吏获悉,并立刻报告给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于是这一所谓“琉球藩民虐-杀事件”便流传起来。按照常理,琉球本来是清朝的附庸国,台湾牡丹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应该是我们的内政,与日本无关,日本不应该,也不应该干涉。
然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在扩张野心,逐步扩大海外影响力,企图吞并东亚,探索台湾,谋求霸权。加之,自从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不但西欧各国对我台湾、澎湖抱着觊觎之心,羽毛未丰的邻国日本,也虎视眈眈,企图将美丽的宝岛台湾据为已有,所以当日本知道台湾发生了所谓的“琉球藩民虐-杀事件”后,就迫不急待的借故出兵,侵入我台湾本岛。日本人一方面照会各国以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一方面向清廷诘询船员被害之事。
糊涂的清廷却答复“生番系化外之民,未便穷治”。日本人抓住清廷这一句话,解释为“你既未穷治,我却可以自由行动了”,给予了日本人出兵台湾绝好的借口。
事件过程:1874年5月10日,日军于射寮(今屏东县车城乡射寮村)登陆,侵占琅峤(今恒春);5月22日,与牡丹社、高士佛社等原住民大战于石门。因为敌我双方**装备优劣悬殊过大,牡丹社的酋长阿禄古父子等二十多人当场战死,其余原住民眼看情势不妙,立即撤入山中,凭险固守,双方僵持不下。
直到6月2日,日军由西乡从道指挥三千六百多人,兵分三路,分头扑向原住民的据点;北路由枫港,中路由石门,南路由四重溪,采取分兵合击战术向原住民进攻,原住民用原始战法应战抵抗,终于无法抗拒,纷纷败逃。日军乘胜将牡丹社、高士佛、加芝莱、竹仔等社烧得精光,并屯踞牡丹社以攻击龟仔角社,以消除一切阻力,留下部分兵力守住双溪口,得逞后再撤回龟山的大营。7月1日,牡丹社、高士社、南奶社终于投降。
日军移营龟山(今车城乡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附近)长期驻扎,但在热病侵袭之下,日军纷纷病倒,总指挥西乡从道中将要求日本**早日撤兵。
刚开始清**没有对此事引起重视,等到战端开启后,清廷才意识到事态严重。5月下旬派遣沈葆桢来台查看,办理台湾海防及对各国的外交事务。沈葆桢一行到台湾,看到日本方面已经出动军队,他积极整顿军备,调集淮军精锐一万多人渡台,又命福建提督唐定奎率部前来以供调遣,立即布防车城一带,准备以实力来对付日军。
日军进攻台湾,英美等国不以为然;日方也怕引起中日大战,军事取胜无把握;碰巧那时日军又因库页岛问题,与俄-国闹得很不愉快;加之牡丹社原住民数百人逃往高山之巅,日军不敢冒险进攻,而龟仔角社原住民宁死不降,一时双方僵持不下。此时,英、美等国出面斡旋,共同表示绝不同意日本占领台湾。清廷则因内忧外患一齐袭来,元气大损,也不愿再见兵戎之事。
因此,清朝**便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条约规定:清朝承认“台湾‘生藩’曾对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银50万两;日军撤出台湾。日本在此约中要求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这就等于要清廷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地,中止了清朝与琉球间的藩属关系。
1879年3月30日(清朝光绪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将最后一位琉球国王尚泰和他的儿子尚典移居到东京,置琉球为冲绳县。琉球国灭亡。4月4日,日本宣布在全国建立冲绳县。
经过“牡丹社事件”,清朝**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建设台湾。直到现在,台湾当局还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国设立的冲绳县。
后来按照日方所作的报告,“牡丹社事件”中日本出兵侵占台湾前后达七个月,支出军费三百六十二万日元,从征人员三千六百五十八人,战死十二人,负伤十七人,另有五百六十一人,则由于水土不服或患染虐疾而死。今天到台湾我们可以看到由恒春北行到车城后,沿一九九号公路右转,车行五公里到达四重溪,再行八公里即可到达石门古战常这里地势险峻,日据时期,日本为纪念在“牡丹社事件”中战死的士兵,在战场附近山岭立了一块所谓的“忠魂碑”,这座石碑由大理石造成,高约三十公尺;台湾光复后,**将“忠魂碑”三字凿去,改题“澄清海宇,还我河山”八字。
台湾观后感【篇4】
内容简介:本书以台湾当地饮食为主角,呈现出每一道台湾特有菜肴的滋味与故事,包括蚵仔煎、肉圆、炒米粉、姜母鸭、卤肉饭、担仔面、白汤猪脚、吴郭鱼……共50道台湾美食文章,并邀请画家李萧锟绘图,满足读者视觉与味蕾的想象。为方便读者也可以亲尝作者点名的各道佳肴,体验台湾味道,本书除于各篇文尾提供店家信息,亦以北、中、南、东部分类,将各地区美食以表格整理列示,附录于书后。每篇主题文章不只谈食物本身的味道、各地作法的异同,还有更多作者借由每一道台湾美食来追忆已奔驰离去的人、事、物。读者可从本书中了解台湾美食、历史渊源、多元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属于台湾人的情感,是台湾出版的关于“台湾味道”的第一本美食文化书。
台湾味道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我曾经也是个厨师! 一直深爱着烹饪行业尤其是中餐... 记得爱他的原因是因为鲁迅 我并未和鲁迅结识只是看了他的《狂人日记》 书上有一句话如今记不起原文但他大致意思是中国很多东西落后只有饮食文化在世界还有一席之地 ! 后来决定学厨! 没想到中国餐饮现状是 脏 乱 差 我默默的退出餐饮业成为现在的......
台湾味道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如果说《台湾味道》是焦桐用味觉太史公的笔法在为诸种台湾本土小食书写列传的话,《暴食江湖》则是焦桐本人的“大胃传奇”,此书完全可以加个副标题,叫做“饕餮是怎样炼成的”,它以散漫而不容置疑的语调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热爱食物的人,不仅需要灵敏的味蕾,更必须有雄厚的肠胃基础,因为对味觉之美的爬梳和发掘不是坐在装修华美的餐馆里轻轻动一动舌头试吃一两盘卖相精致的菜肴那么简单,而是要风尘仆仆地游走于广阔的民间摄取海量的食物,要以牺牲腰围作为沉重的代价。
台湾观后感【篇5】
“誓死效忠祖国!一定收复台湾!”这铿锵有力的字眼,出自郑成功的口中,犹如蔓延的藤条,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郑成功收复台湾》一文,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两袖清风;什么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死亡,不惧威胁;什么是为国捐身躯,洒热血!在这篇文章中,我了解到:郑成功小时候练过武术,大家都称赞他:
“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材!”他长大了,看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蔑视,目睹了中华大地被侵略军糟蹋得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他愤怒了,组建了一支“铁人军”,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
驻守台湾的荷兰人害怕了,主动提出每年进贡****一千两的条件,郑成功不为所动,毅然进攻,终于在不懈努力后,收复了台湾,在宝岛的土地上,插上了中国鲜艳的旗帜……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为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和他不受**、不贪金钱,一心为祖国出力的决心而热血沸腾!
正是这些感动了我,深深地感动了我,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我的爱国情怀!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爱国的面孔:
钱学森不顾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不顾当时国家的贫困,不需要任何设备和金钱,毅然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国家。用他丰富的才智和知识,让祖国慢慢从迷茫中醒来,成为拥有先进科技的富国。
董存瑞,他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果断地舍身炸碉堡。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了疯狂扫射枪的枪口,让鲜血像泉水一样涌出,像一朵娇艳欲滴的玫瑰,绽放出最绚烂的一朵
是的,一幅幅中国王朝的画卷,一个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不断出现。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的大脑瞬间充满了无比的兴奋,心中充满了无数的感情。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当它成为一个国家时是如此辉煌,当它成为一个国家时是如此失落。
我们有相同的外表:黑眼睛和黄脸。每一个中国人,听着女娲、大禹的故事长大;每一个中国人,都知晓冬子、雷锋那千载不衰的佳话。
不管我们去**,我们都会把龙的形象当作我们永恒的图腾!但是正当我无限遐想时,一个个汉奸倭寇的形象却在我的眼帘中挥之不去,他们是那么的渺小!
他们为了繁荣的时期,为了金银珠宝的堆积如山。竟出卖自己的同胞,自己的祖国!这些讨厌的汉奸们,把中国的情报卖给他国,他们忘记了自己流着中华母亲的血,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这样的**奴,他们的下场,大家都能瞧见。
我厌恶地挥手,把这些不愉快的阴影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缓缓地放下书,径直走了出去,。
但“我们是中华儿女、龙的传人;我们要报效祖国!”这一话语却在我耳畔时刻骤然响起,一幅幅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画面又跃入了我的脑海,扎根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台湾观后感【篇6】
这篇文章属于林先生早期的作品,文章属于《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散文集子,而这篇集子是有余秋雨先生做的序,其中前几句我记忆犹新,“在台湾华文圈子里,林清玄先生算是一个异数,写了二十多本书,本本畅销,许多经历困难的是靠林先生的文字度过余生,”大概是这样写的,单独这篇文字我就了看了好几遍,谈到“台湾”,只觉得凄凉从心底漫上来。因为我心里只记得,有那么一个地方,一直没有回到母祖国的怀抱,在林语堂,在林海音,在余光中等等的笔中,都不止一次的谈到大陆,就是这里所谓的“故乡”,它会永远的收容那个流浪的孩子的。
时光中的不停的流逝,香港回归了,澳门回归了,但是故乡在台湾人的心中并没有失去记忆的面容。而故人,纵使相逢应不识,真是尘满面鬓如霜……再现的也不过是沧桑的岁月和流年。
我比较喜欢这个时期的作品,属于那种锋芒毕露的避风,字里行间并没有谈到佛法等问题。
看到那个喇叭手唱“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年少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李敖先生是说自己没有乡愁。出门在外,乡愁是一种思绪,也是一种渴望。这个喇叭手说的话其实和李敖先生说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说,“乡愁,是一种浪费掉的感情。”
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乡愁看来也需要点到为止,还有最后那段他站在“冬夜寒凉的街心”,即便是点到为止也需要一番苦心的,那个“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的是什么呢?
篇四:读林清玄《月光下的喇叭手》所感
“游子思乡”是中国文学里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是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便三岁小儿也能摇头晃脑地吟出来,乡愁就像这如水的月光淡淡地倾泻下来。自然还有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思乡里有着戏谑,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愁里更有着对广阔山河与时序交替的感叹。可给我们的感觉“思乡”的意味并不浓。情感激烈的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但里面包含的并不只是思乡,更重要的是感叹国家破亡,功业未建。想来最醇正、用情最深的也只有岑参的那首《逢入京使》了,里面说:“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身已垂老,回乡之路漫漫无期。
林清玄《月光下的喇叭手》中老人的乡愁像一锅浆黏稠的搅拌不开,涂抹不匀,弥漫了天地。“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就像贺铸所描绘的那样: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那么林清玄是如何将这位喇叭手的乡愁写的如此浓烈的呢?我们通过一些对比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1、古今诗词文章中思乡怀人几乎是与“月”分不开的。上面提到的李白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现当代文人写月怀乡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席慕蓉有诗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可见思乡怀人,月是绝不可少的衬托。本文里月亮的描写自然也少不了:“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清冷的月光”,笔墨不多,但整个的故事却都是在这月光的沐浴之下发生的。有了月的相伴,为思乡之情的铺开奠了基。
2、如果说月只是乡愁的点缀的话,那么本文中写到的寒夜、喇叭、酒与骊歌则是实实在在地让乡愁加重了分量。作者把时间选在了冬夜,这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王湾的那首《次北固山下》,从时间界定上来说算是冬末,但“青山”“绿水”显然已经是初春的景致。也许冬季所涉猎的物象都太过单调,而且像雪、腊梅这些景也并不太适合写乡愁。远离家乡的喇叭手却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夜出现在清凉的街心,我们不得不说这完全地颠覆了古诗词春秋写思乡愁绪的传统,刺骨的寒意更是让乡愁显得咄咄逼人。寒夜自需烈酒,只有有了酒,才有了老人向作者倾诉心中愁绪的机会。而喇叭的存在,更是让老人从低低地诉说幽怨过渡到毫无顾忌地宣泄释放。月与酒,基本上是静态的、温和的,属于视觉与味觉,而喇叭则是张扬的,暴烈的,属于听觉,更懂震颤人心。作者写到着,并没有罢手,而是继续无情地撕裂着读者的心肺,喇叭里奏出的不再是温婉古典的《折柳》,而是生离死别的骊歌。乡愁自然更是惨烈之至。
古典诗词自《诗经》以来都讲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而本文全不讲究,塞满你头脑的没有形象,只有出离了愤怒的愁苦,写尽了生死,是生命的大悲恸。
其实仅仅是乡愁,是没有那么多感叹的,这里面夹杂着对那段“被卡车载走”的一段命运的诅咒,是对逝去的生命的祭奠。“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它剥夺的不仅是肉体的家乡,更是精神的依托。这样的“国”怎么回家?哪里有家?这样的“国”里没有光明,身躯永远蠕动在黑暗的夜里;没有温暖,精神永远皈依不到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