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模板

字典 |

2023-08-19 11:50

|

【 liuxue86.com - 读后感 】

  阅读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内容,阅读作品后,我们会发现收获不少心得和感悟。读后感应该是真情实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你的读后感是否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是我努力的成果,希望得到您的认可。我建议你收藏这篇文章,它能让你更好地了解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走近彼此的世界

  第一次听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名时,还以为是现代网络上风靡的言情小说故事,直到后来,翻开序言,龙应台这样谈到她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因为有爱

  ,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粗略的浏览了一下整本书,内容全部以书信的方式呈现,仿佛打开了一扇两代人沟通的门。

  年轻的安德烈脑子里充满了新鲜的想法。他喜欢摇滚,喜欢电影,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个性。作者龙应台希望“认识”这样的一个儿子,希望走进儿子的生活,走近他的思想。于是,一封封邮件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从信仰到民族,从生活到彼此追求,从历史到现在,母亲眼中的儿子形象渐渐丰满,儿子理解中的母亲也渐渐高大,亲情之间就算有一道鸿沟,双方互相宽容接纳,一样可以建立起一座桥梁。

  这样跨越母子辈分的,纯粹的交流是我所向往的。书中安德烈给母亲写到:“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

  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去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酒吧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

  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类似这样的话语,可以是触动了很多处于18岁这个尴尬年龄的青少年的心弦。也许我们只是习惯了接受父母的填充物。我们有多少人愿意带着它和父母好好谈谈?也许我们经常觉得父母要求我们接受他们,但他们从不接受我们的。谁和自己的父母讨论过?

  《亲爱的安德烈》中,作者与自己的儿子用平等的地位沟通,也许最终龙女士还是没有进过安德烈喜欢的酒吧,但至少,他们互相了解到了作为与自己不同的另一辈人的生活方式,这样不是也会多些相互的理解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差异和时空距离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和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使得母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有着非常普通的教育,非常普通的职业,不太富有,而且没有名字。

  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尊重和肯定孩子是多么重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进入18岁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自己和儿子几乎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或者两代外国之间,两代长期不在一起的外国之间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去了?可爱的安安**去了?鸟长大了,就独自飞翔;翅膀硬了,就不那么温顺了。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去了?我两鬓白发,我二十岁的青春已经逝去?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他、教育他、支持他、影响他;是那个怕他饿、怕他冷、担心他千里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把他的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的人。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正的愿望是有一天我长大了,让我的父母因为我而更快乐。

  但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的关系,父母不会热衷于同样的事情,因为经验,你还没有开始走这条路。

  因此,孩子们有自己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知己。而对于父母,却是从全心依赖到慢慢分离,交集越来越少,观念愈发迥异。小鸟长大了会单飞,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猎,孩子长大要独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来难免会不可思议。

  父母只是鸟巢,而不是它的旅伴。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成就的是——“我就是我”。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以及父母理解和了解自己**孩子的渴望,也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本由36封家书组成的书,不仅跨越了新旧、左右、流行文化和人文关怀,而且跨越了母子两代人的价值观。这是一本很棒的散文集。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

  我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渐渐地从父母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偶尔打个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无聊。“最近好吗?”“还好啦。

  ”“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

  我们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但没有人愿意或关心是否应该改变。我想当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的是候,他们永远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不书之后,我发现,作为子女,我们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们渴望了解我们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厌烦。于是我们就会不自觉的离他们更远。

  但是,我认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来自于深深的爱。是爱让他们对我们要求太严格,也是爱让他们在成长和独立的孩子面前无所适从。所以,无论外在的表现如何,内在的实质都是爱。。

  当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存在,以及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得愉快之后,在大学里是怎样的?

  于是,猛然间,我想到了,我是多久没有给父母打过电话了?我是多久没有给他们讲我在大学里的事情了?于是,我拿起电话,拨通了千里之外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号码。我相信在电话的另一端,有一对兴福快乐的脸。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引导和影响儿子;儿子用自己的风尚和活力感染她,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经历相互碰撞,母亲认识了18岁的儿子,儿子也走进了30岁母亲的世界。

  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就会建立一座通往彼此世界的桥梁。

  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龙应台这一代人,对我们所谓的国家,特别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鄙视,太多的不赞成。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了儿子足够的自由,可以在同一问题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对错。他们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

  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

  我开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

  “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行,一切都很丰富多彩。虽然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在他母亲面前,我仍然认为安德的自由应该得益于他的母亲。与其他母亲不同的是,她没有给孩子们涉只太多的禁令。在她看来,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做母亲的权利只能被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儿子有着不同的民族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对人生和代沟有不同的理解。龙应台通过书信了解儿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下长辈架子,以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流。没有批评,没有责备,只有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但在中国长大,我只知道这是我们普通的中国父母做不到的。我希望中国的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彼此之间的距离和交流,并知道所有平等的对话都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冯小雪(***)

  计科1005班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

  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是随身携带的物品?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

  ,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

  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着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刻,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

  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或者把我当作14岁的孩子,你都不能理解我是21岁的**。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期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平时在学校里学***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个性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一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爱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爱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齐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

  学校里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之后,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因此没有时刻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爱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就应与每个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爱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状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齐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爱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发奋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发奋。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有恒长的厮守?

  但三年的旗语,如星空凝望,如满月,我还想要什么?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礼貌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好处;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位50岁的母亲和以为18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这是一个认为自己成熟理性的人和一个被认为年轻轻浮的人之间的对话。

  一、爱与不爱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爱,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爱,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正因有爱,因此正常的沟通能够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

  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着走自己的路,选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明白,我们要自己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我只记得去年我被选为蠡中年度十佳人物时,家里没有人知道,知道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我妈妈才知道我是明天颁奖典礼的获奖者之一。

  什么?你?!你申请了?

  为什么我没有和我们讨论?那一刻,看着母亲惊讶的表情,我感到一阵喜悦。这是多年来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

  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来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己,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悄然成长,一点点成熟,一点点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奔向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己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己,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发奋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己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我去我表弟家玩这本书。我在她的书柜里看到的。我姐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他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读完后有很多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安德烈14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作为台北第一任文化总监回到台湾。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相隔30年,也是两个人,中间有东西方文化。

  失去小男孩安无关紧要,但龙应台一定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刻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发奋,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明白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因此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此刻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因此就就应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发奋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必须的限度就会选取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杯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就应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期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7)

  亲爱的安德烈,读完97.02.01黄淑珍

  1、 本书重点:

  1、 诚如龙应台的序写的-要认识一个十八岁的安德烈-她的大儿子

  2、 十八岁也许是青涩的岁月,也许是要熟不熟的萌芽期,也许是迈入成年时身心、思想各方面需要趋于稳定的关键期,但是时空因素,长期无法了解安德烈的发展状况,让身为母亲的龙应台,仅凭借著简短的关怀,甚至断章取义,调皮的回应问候,让母亲饱受煎熬与不安。所以我想出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试图从字里行间解读安德烈的思想,希望孩子们的成长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3、 这三十六封信主要还是锁定在安德烈的生活样态、对未来个人的发展及当下的准备、以及安德烈青少年阶段碰到的心理心声,不管个人、家庭、乃至国家、世界等观点,可以说透过龙应台抛砖引安德烈娓娓倾诉,中间有平等直来直往的辩白,更有两代同年龄时不同的环境背景导致的不同生活品味与习性,但这还是小事一桩,重要的是彼此从中激发出对国际事务的关怀与观点。

  4、 冥冥中感受到安德烈在父母拥有博士学位下,觉得自己无法超越父母,因此可能平庸一生。这真是个好消息。当你有机会及时给出正确的价值观时,龙应台也展现了你的核心价值观——兴趣和幸福,值得你去追求。更说明了:

  多唸些书,可以增加自己选择工作的机会。我想很多小孩不见得能很清楚这些关联,因此透过书信挖掘安德烈的脑袋里装些什么东西,让龙应台有表白自己作为母亲的核心想法及对孩子期盼的看法,是浪迹天涯的母亲,遥远教养子女的方式,母爱的光辉表露无遗。

  5、 母亲养儿育女之心普天下应该都一样的,但龙应台背景更特殊,对孩子的责任与思念应该更甚于我们。原本单纯的想了解孩子而以书信发表于专栏,却意外的引发身为中国人的母亲的内心触痛,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这经还是可以公诸出来分享的,突然每个人心中的苦释放出来了。

  6、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龙应台这么宏观世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将母亲对子女的教导、关心,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一个南台湾渔村少女,透过教育,登上国际舞台,我们以她为荣。在客观公正方面,他在思想公平正义方面为世界做出了许多贡献。

  在光环中,他谦虚,了解自己和敌人。他是安德烈和飞利浦的好榜样和母亲。虽然年龄不同,但一来一往的对话中,看到每个人不但有对事情不同的透视,更有着更人因个性特质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与认知。可以发现,世界事务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欣赏和接受身边的人、事和事。

  7号。不幸的是,孩子的“性”问题仍然是中国父母无法公开的

  议题,在书中也许被删除了,也许尚在整理阶段,不管如何,如何指导

  此阶段的孩子有关「性教育」,一问一答之间,也许会让人很招架不住。

  8、 本书最后一封信看完后,突然有停止的感觉,没有起承转合直至终了,好像跌至山谷,突然采煞车,没了!

  2、 读后心得

  1、 的确,每个母亲都有经历过要如何与子女沟通,战战兢兢,有时还鸡同鸭讲,没有交集,或各说各话,谁也没错的结局。

  2、 甚至父母的想法早就被子女设定好(或许是被子女看透吧),只要子女开口问什么,就可以知道父母要给的答案,因此问与不问全掌握在子女手中,这种历程,相信每一个家庭都经历过。

  3、 因此此书一出,四周同事,纷纷购买来看,我个人也是急于看完,满足个人想了解母子间的对话之好奇心。此书内容以国事、天下事居多,个人稍有所失望。因为今天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更多,父母能力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他们分享经验的愿望也更强烈。希望龙应台有续集出版。

  4、 此书除了个人再看一次,深刻咀嚼、了解其中的对话内涵之外,更再买两本,一本给女儿看,一本给儿子看,然后再将我个人心得和子女分享,希望有更多机会多和子女双向互动,了解母亲心境,避免父母单向的输入,期望更多子女的观点回馈。

  5、 对于一个母亲如此用心教养子女,非常值得我来学习,也看出龙应台对家庭所应付的责任是很认真在担负著,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影子可见。

  6。我希望安德烈和飞利浦能健康安全地成长,给龙应台带来欢乐和喜悦!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86.com/z/5099759.html
延伸阅读
以下內容是小編特地整理的“蒙娜丽莎之约读后感”。閱讀,讓人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在閱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以後,不禁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寫讀後感時要全面分析文章內容,具體到細節。您可以在我們
2023-08-19
笔者为您提供了关于“钓鱼的启示读后感”的最全面资讯。每个人在读完一本书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认真阅读该作品,对于情节描写都留下了深刻影像。在读后感中,重点应该放在阐述那些触动你的部分
2023-08-19
通过搜集资料,笔者归纳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在阅读了作者所写的作品后,更加领悟到这本书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用文字记录自己对事物的体会,能够丰富自己的思维。如果这篇内容能够
2023-08-19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的读后感呢?在日常阅读作者所写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感慨和体会。读后感凸显了书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思考,现在请您阅读下面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搜集的
2023-08-19
作品的读后感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呢?当我们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心里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虽然多少不同。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接下来请看小编为您整理的与“伤仲永读
2023-08-1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几许,无论在什么时代,写信可以变成一件稀缺的事,但它永远都不能是一件不再重要的事。——《看天下》因为工作关系,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十四岁时离开欧洲到台北,等龙应
2023-07-03
在欣赏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我深深被阅读的魅力所折服。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读后感是必不可少的,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亲爱安德烈》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
2023-06-22
探讨与“亲爱的魔鬼先生读后感”相关的话题是本文的主题,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阅读,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情绪不禁泛起阵阵涟漪。读后感可以
2023-05-03
有请阅读“读后感亲爱的三毛”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何为读后感?就是指阅读后自己对其的感悟和想法罢了,读完作者的作品,不少人沉浸其中,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我们许多
2023-05-21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读作品时,仿佛徜徉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读了作品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我们需要认真的去写一份读后感。出国留学网现在向你推荐亲爱的陌生人读后感,请阅
2023-01-15